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9-22页 |
1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 第9-17页 |
1.1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概述 | 第9-11页 |
1.2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 第11-12页 |
1.3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 第12-17页 |
2 社交焦虑 | 第17-21页 |
2.1 社交焦虑的概述 | 第17-18页 |
2.2 社交焦虑的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2.3 社交焦虑的测量 | 第19-20页 |
2.4 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3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 | 第22-23页 |
4 问题提出 | 第22-23页 |
第三部分 调查研究 | 第23-28页 |
5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23页 |
6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6.1 研究对象 | 第23页 |
6.2 研究工具 | 第23-24页 |
7 结果 | 第24-28页 |
7.1 高中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特点 | 第24-25页 |
7.2 高中生社交焦虑的特点 | 第25-26页 |
7.3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社交焦虑的相关分析 | 第26-27页 |
7.4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社交焦虑的回归分析 | 第27-28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28-33页 |
8 讨论 | 第28-32页 |
8.1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社交焦虑的特点 | 第28-31页 |
8.2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 第31-32页 |
9 结论 | 第32-33页 |
第五部分 教育建议 | 第33-38页 |
10.1 家长与教师注重关怀,疏导孩子的情感与人际困扰 | 第33页 |
10.2 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与社会交往和实践活动 | 第33-34页 |
10.3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启新生入学心理普查 | 第34页 |
10.4 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教授必要的情绪调节策略 | 第34-35页 |
10.5 重视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 第35-36页 |
10.6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班风 | 第36页 |
10.7 建立学校和家庭沟通的桥梁,共同关爱青少年成长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附录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