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9页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1. 家庭环境 | 第9-11页 |
1.1 家庭环境概述 | 第9-10页 |
1.2 家庭环境的分类 | 第10-11页 |
2. 共情 | 第11-12页 |
2.1 共情概述 | 第11页 |
2.2 共情的分类 | 第11页 |
2.3 共情的影响因素 | 第11-12页 |
3. 攻击性 | 第12-13页 |
3.1 攻击性概述 | 第12页 |
3.2 攻击性行为概述 | 第12-13页 |
3.3 攻击性的分类 | 第13页 |
第三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 | 第13-16页 |
4. 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 | 第13-16页 |
4.1 家庭环境与攻击性的关系 | 第13-14页 |
4.2 家庭环境与共情的关系 | 第14-15页 |
4.3 攻击性与共情的关系 | 第15页 |
4.4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4.5 研究假设 | 第15-16页 |
4.6 研究框架 | 第16页 |
第四部分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5. 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 | 第16-18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5.2 研究对象 | 第16-17页 |
5.3 研究工具 | 第17-18页 |
第五部分 研究结果 | 第18-37页 |
6. 研究结果 | 第18-37页 |
6.1 中学生家庭环境、共情与攻击性的特点研究 | 第18-27页 |
6.2 中学生家庭环境、共情与攻击性的关系研究 | 第27-33页 |
6.3 中学生共情在家庭环境与攻击性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33-37页 |
第六部分 讨论与建议 | 第37-42页 |
7. 讨论与建议 | 第37-42页 |
7.1 中学生家庭环境、共情与攻击性的特点 | 第37-40页 |
7.2 中学生家庭环境、共情与攻击性的关系 | 第40-42页 |
7.3 中学生共情在家庭环境与攻击性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分析 | 第42页 |
第七部分 结论 | 第42页 |
8. 结论 | 第42页 |
第八部分 教育启示与建议 | 第42-44页 |
9. 教育启示与建议 | 第42-44页 |
9.1 发挥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 | 第42-43页 |
9.2 训练青少年的共情能力 | 第43页 |
9.3 健全心理干预机制,引导青少年合理行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附录 | 第48-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