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3页 |
1.1 鸭疫里默氏杆菌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1.1 形态与鉴定 | 第15页 |
1.1.2 流行病学 | 第15-16页 |
1.1.3 毒力因子 | 第16-17页 |
1.1.4 疫苗的开发 | 第17-18页 |
1.2 生物素的概述 | 第18-23页 |
1.2.1 生物素的概述 | 第18页 |
1.2.2 生物素的合成途径 | 第18-21页 |
1.2.3 生物素转运蛋白 | 第21页 |
1.2.4 生物素在细菌中的作用 | 第21页 |
1.2.5 生物素合成途径有望成为抗药靶标 | 第21-23页 |
第二章 鸭疫里默氏杆菌bioF突变株Yb2ΔbioF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 第23-46页 |
2.1 材料 | 第23-24页 |
2.1.1 菌株、实验动物及细胞系 | 第23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 第23页 |
2.1.3 培养基与缓冲液配制 | 第23-24页 |
2.1.4 抗生素及使用浓度 | 第24页 |
2.1.5 引物 | 第24页 |
2.2 方法 | 第24-29页 |
2.2.1 回复株的构建 | 第24-25页 |
2.2.2 bioF基因的保守性及BioF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25页 |
2.2.3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25-26页 |
2.2.4 生物素化蛋白的测定 | 第26页 |
2.2.5 密度梯度离心 | 第26页 |
2.2.6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测定 | 第26页 |
2.2.7 疏水性测定 | 第26-27页 |
2.2.8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菌形态 | 第27页 |
2.2.9 膜蛋白的提取和鉴定 | 第27页 |
2.2.10 LPS的提取以及内毒素的测定 | 第27-28页 |
2.2.11 RNA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和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分析 | 第28页 |
2.2.12 细菌的黏附入侵试验 | 第28-29页 |
2.2.13 血液载菌量试验 | 第29页 |
2.3 结果 | 第29-44页 |
2.3.1 回复株的构建 | 第29-30页 |
2.3.2 bioF基因的保守性分析 | 第30-32页 |
2.3.3 突变株生长曲线及表型特征 | 第32-33页 |
2.3.4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 | 第33页 |
2.3.5 突变株疏水能力的测定 | 第33-34页 |
2.3.6 电镜观察细菌外膜结构 | 第34-35页 |
2.3.7 膜蛋白的提取与鉴定 | 第35-41页 |
2.3.8 LPS的特性及内毒素的测定 | 第41页 |
2.3.9 转录组测定结果 | 第41-43页 |
2.3.10 黏附入侵的能力 | 第43-44页 |
2.3.11 血液载菌量的测定 | 第44页 |
2.4 讨论 | 第44-46页 |
第三章 鸭疫里默氏杆菌弱毒活疫苗免疫效果评价 | 第46-52页 |
3.1 材料 | 第46页 |
3.1.1 菌株、实验动物及细胞系 | 第46页 |
3.1.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 第46页 |
3.1.3 培养基与缓冲液配制 | 第46页 |
3.2 方法 | 第46-48页 |
3.2.1 Yb2ΔbioF安全性评价 | 第46-47页 |
3.2.2 Yb2ΔbioF弱毒活疫苗的制备 | 第47页 |
3.2.3 免疫试验 | 第47页 |
3.2.4 抗体水平检测 | 第47页 |
3.2.5 细胞因子水平检测 | 第47-48页 |
3.2.6 攻毒保护试验 | 第48页 |
3.3 结果 | 第48-51页 |
3.3.1 Yb2ΔbioF安全性评价 | 第48-49页 |
3.3.2 抗体水平检测 | 第49-50页 |
3.3.3 细胞因子检测 | 第50页 |
3.3.4 攻毒保护效果 | 第50-51页 |
3.4 讨论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作者简历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