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家畜病毒学论文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毒株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英文缩略表第13-14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26页
    1.1 病原学第14-17页
        1.1.1 PEDV的基因组第14-15页
        1.1.2 PEDV蛋白第15-17页
    1.2 黏膜免疫和乳汁免疫第17页
    1.3 PEDV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第17-18页
    1.4 PEDV的细胞适应性第18-19页
    1.5 PEDV的流行病学第19-21页
        1.5.1 国外PEDV的流行第19-20页
        1.5.2 国内流行情况第20-21页
    1.6 PEDV疫苗第21-25页
        1.6.1 灭活疫苗第21-22页
        1.6.2 弱毒疫苗第22-23页
        1.6.3 亚单位疫苗第23页
        1.6.4 活载体疫苗第23-24页
        1.6.5 核酸疫苗第24页
        1.6.6 转基因植物可食疫苗第24-25页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5-26页
第二章 2016-2017年PEDVS基因遗传进化分析第26-41页
    2.1 材料第26页
        2.1.1 主要试剂第26页
        2.1.2 主要仪器第26页
        2.1.3 病料第26页
    2.2 方法第26-32页
        2.2.1 总RNA的提取第26-27页
        2.2.2 RT-PCR检测粪便样品第27-28页
        2.2.3 PEDV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的建立及粪便样品检测.第28-31页
        2.2.4 分段扩增S基因第31-32页
        2.2.5 S基因序列的拼接及基于S基因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第32页
    2.3 实验结果第32-39页
        2.3.1 PEDV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建立第32-36页
        2.3.2 粪便样品检测结果第36页
        2.3.3 PEDV流行毒株S基因分段扩增结果及序列拼接第36-37页
        2.3.4 PEDV毒株的命名及GENEBANK登录号第37页
        2.3.5 基于S基因的系统进化树构建及遗传进化分析第37-38页
        2.3.6 PEDV流行毒株与CV777疫苗株的抗原差异第38-39页
    2.4 讨论第39-41页
第三章 PEDV毒株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第41-55页
    3.1 材料第41页
        3.1.1 主要试剂第41页
        3.1.2 主要仪器第41页
        3.1.3 病料与细胞第41页
    3.2 方法第41-47页
        3.2.1 溶液配制第41-42页
        3.2.2 PEDV的分离与传代培养第42页
        3.2.3 PEDV CH/HNPJ/2017毒株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拼接第42-44页
        3.2.4 PEDV CH/HNPJ/2017毒株遗传进化分析第44页
        3.2.5 PEDV CH/HNPJ/2017毒株生长曲线第44-45页
        3.2.6 PEDV CH/HNPJ/2017毒株TCID50的测定第45页
        3.2.7 IFA第45页
        3.2.8 电镜检测病毒粒子第45-46页
        3.2.9 PEDV CH/HNPJ/2017毒株的纯化第46页
        3.2.10 PEDV CH/HNPJ/2017毒株对仔猪致病性分析第46-47页
    3.3 实验结果第47-53页
        3.3.1 PEDV CH/HNPJ/2017毒株CPE第47页
        3.3.2 PEDV CH/HNPJ/2017毒株全基因组扩增及遗传进化分析第47-49页
        3.3.3 PEDV CH/HNPJ/2017毒株生长曲线第49页
        3.3.4 PEDV CH/HNPJ/2017毒株TCID50的测定第49-50页
        3.3.5 PEDV CH/HNPJ/2017毒株IFA鉴定第50页
        3.3.6 PEDV CH/HNPJ/2017毒株病毒粒子电镜观察第50-51页
        3.3.7 PEDV CH/HNPJ/2017毒株致病性分析第51-53页
    3.4 讨论第53-55页
第四章 全文结论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2页
致谢第62-63页
作者简历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鸭疫里默氏杆菌生物素合成相关基因bioF生物学特性分析及应用
下一篇:蒺藜苜蓿WOX家族基因HEADLESS的生物学功能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