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一、选题的提出 | 第8-9页 |
| (一)从语文学习的角度 | 第8页 |
| (二)从高考改革的角度 | 第8-9页 |
| 二、诗意语文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一)前人对诗意的定位 | 第9页 |
| (二)前人对诗意语文的定位 | 第9页 |
| (三)关于古典诗歌教学诗意的研究 | 第9-10页 |
| 三、高中诗歌教学中诗意的界定和诗意缺乏的原因 | 第10-13页 |
| (一)高中古典诗歌教学诗意的界定 | 第10-11页 |
| 1、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概述 | 第10-11页 |
| 2、基于核心素养对教学诗意达成的界定 | 第11页 |
| (二)高中阶段诗意缺乏的原因 | 第11-13页 |
| 1、教师诗意审美缺失 | 第11-12页 |
| 2、学生的诗意沉寂 | 第12-13页 |
| 四、高中诗歌诗意教学的基础 | 第13-18页 |
| (一)诗意教学的必要性 | 第13-16页 |
| 1、诗歌是最富有诗意的体裁(文本诗意) | 第13-15页 |
| 2、诗歌的责任——诗歌与自然和生命相关联(诗意关联) | 第15-16页 |
| (二)诗意教学的可行性 | 第16-17页 |
| 1、高中诗歌内容的选材 | 第16页 |
| 2、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 第16页 |
| 3、高中诗歌教学的优势 | 第16-17页 |
| (三)诗意教学的可操作性 | 第17-18页 |
| 1、已使用的诗意教学方法 | 第17-18页 |
| 2、存在的不足 | 第18页 |
| 五、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的诗意达成策略 | 第18-29页 |
| (一)教师的诗意建构 | 第18-21页 |
| 1、静心以待,涵咏诗意 | 第18-19页 |
| 2、高屋建瓴,启迪智慧 | 第19-20页 |
| 3、写教学随笔,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 | 第20-21页 |
| (二)课堂教学的诗意探寻 | 第21-23页 |
| 1、审美心灵的转换——凝视自我 | 第21-23页 |
| 2、抓住契机达成诗意的激发 | 第23页 |
| (三)关注学生的诗意创造 | 第23-29页 |
| 1、在原创诗歌作品的点拨中引导诗意 | 第24-26页 |
| 2、在审阅诗歌翻译作品过程中引导诗意 | 第26-29页 |
| 结语 | 第29-30页 |
| 注释 | 第30-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33-34页 |
| 致谢 | 第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