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Summary | 第7-9页 |
文献综述 | 第19-38页 |
第一章 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与胚胎的附植 | 第19-32页 |
1 前言 | 第19页 |
2 子宫内膜上皮 | 第19-23页 |
2.1 子宫内膜结构 | 第19-20页 |
2.2 腺体的分布及功能 | 第20页 |
2.3 生理周期的形成 | 第20-21页 |
2.4 子宫对胚胎附植的意义 | 第21-23页 |
3 胚胎 | 第23-27页 |
3.1 未附植前胚胎的结构 | 第23-24页 |
3.2 胚胎的形成及发育过程 | 第24-27页 |
3.2.1 卵子的形成 | 第24页 |
3.2.2 精子的形成 | 第24-25页 |
3.2.3 受精 | 第25-26页 |
3.2.4 附植前胚胎的发育 | 第26-27页 |
4 胚胎附植原理及附植方式 | 第27-32页 |
4.1 胚胎附植原理 | 第27-28页 |
4.2 不同的附植方式 | 第28-32页 |
4.2.1 偏心附植 | 第28-29页 |
4.2.2 中心附植 | 第29-30页 |
4.2.3 裂缝附植 | 第30-32页 |
第二章 胚胎附植窗口期的调控 | 第32-38页 |
1 激素-生长因子-黏附调节物系统 | 第32-34页 |
1.1 子宫内膜影响胚胎附植的因素 | 第32-33页 |
1.2 激素-生长因子-黏附调节物系统 | 第33-34页 |
2 激素在附植窗口期的作用及变化 | 第34-35页 |
2.1 雌激素在附植窗口期的变化 | 第34页 |
2.2 孕激素在附植窗口期的变化 | 第34-35页 |
3 生长因子在附植窗口期的作用 | 第35-36页 |
3.1 上皮细胞生长因子(EGF)家族成员 | 第35-36页 |
3.2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 | 第36页 |
4 黏附因子在附植窗口期的作用 | 第36-38页 |
试验研究 | 第38-91页 |
第一章 牦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 | 第38-49页 |
1 试验材料 | 第38-40页 |
1.1 动物子宫样品采集 | 第38-39页 |
1.2 仪器设备 | 第39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39页 |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39-40页 |
2 试验方法 | 第40-44页 |
2.1 子宫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40页 |
2.2 牦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最佳消化方法筛选 | 第40-42页 |
2.2.1 牦牛子宫内膜上皮的分离 | 第40-41页 |
2.2.2 不同消化方法对细胞进行消化 | 第41页 |
2.2.3 细胞MTT测试判定不同消化方法消化细胞数量 | 第41-42页 |
2.2.4 显微镜观察计数法计算上皮细胞消化率 | 第42页 |
2.3 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纯化 | 第42-43页 |
2.3.1 差速消化法进行纯化 | 第42页 |
2.3.2 差速贴壁法对细胞进行纯化 | 第42-43页 |
2.4 细胞的传代 | 第43页 |
2.5 细胞的冻存与复苏 | 第43-44页 |
2.5.1 细胞的冻存 | 第43页 |
2.5.2 细胞的复苏 | 第43-4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4-46页 |
3.1 最佳消化方法筛选 | 第44-45页 |
3.1.1 细胞MTT检测判定不同消化方法消化细胞数量 | 第44页 |
3.1.2 上皮细胞消化率 | 第44-45页 |
3.2 细胞的纯化 | 第45-46页 |
3.2.1 差速消化法纯化细胞 | 第45页 |
3.2.2 差速贴壁法纯化细胞 | 第45-46页 |
3.3 细胞形态观察 | 第46页 |
4 讨论 | 第46-48页 |
5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二章 牦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鉴定与特性研究 | 第49-57页 |
1 试验材料 | 第49-50页 |
1.1 样品来源 | 第49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49页 |
1.3 主要试剂配制 | 第49-50页 |
2 试验方法 | 第50-53页 |
2.1 牦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生长曲线绘制 | 第50页 |
2.2 牦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免疫组化鉴定 | 第50-51页 |
2.3 牦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福尔根染色 | 第51-52页 |
2.4 牦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核型分析 | 第52-53页 |
2.4.1 染色体标本的制作 | 第52页 |
2.4.2 核型结果分析方法 | 第52-5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3-55页 |
3.1 牦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生长曲线 | 第53页 |
3.2 牦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免疫组化鉴定 | 第53-54页 |
3.3 牦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福尔根染色 | 第54页 |
3.4 牦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核型分析 | 第54-55页 |
4 讨论 | 第55-56页 |
5 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三章 不同浓度的雌二醇和孕酮对牦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分泌表皮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影响 | 第57-77页 |
1 试验材料 | 第57-58页 |
1.1 细胞来源 | 第57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57-58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58页 |
2 试验方法 | 第58-67页 |
2.1 最佳诱导时间的确定 | 第58-61页 |
2.1.1 细胞MTT检测细胞浓度 | 第58-59页 |
2.1.2 Real-timePCR法检测EGF与IGF-1两种基因的表达水平 | 第59-61页 |
2.1.2.1 核酸mRNA的提取 | 第59页 |
2.1.2.2 mRNA反转录为cDNA | 第59-60页 |
2.1.2.3 引物设计及合成 | 第60-61页 |
2.2 两种激素的添加 | 第61-62页 |
2.2.2 向分子试验所需要细胞中添加激素 | 第62页 |
2.3 间接免疫荧光 | 第62-63页 |
2.3.1 间接免疫荧光 | 第62-63页 |
2.3.2 荧光值分析 | 第63页 |
2.4 Real-timePCR | 第63-65页 |
2.4.1 核酸mRNA的提取 | 第63页 |
2.4.2 mRNA反转录为cDNA | 第63页 |
2.4.3 引物设计及合成 | 第63-64页 |
2.4.4 Real-timePCR检测 | 第64-65页 |
2.5 Westernblot | 第65-66页 |
2.5.1 总蛋白提取 | 第65页 |
2.5.2 蛋白浓度测定 | 第65页 |
2.5.3 Western-blotting检测 | 第65-66页 |
2.6 免疫酶标法(ELISA) | 第66-67页 |
2.6.1 细胞上清液收集 | 第66-6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7-75页 |
3.1 最佳诱导时间确定 | 第67-69页 |
3.1.1 MTT法通过细胞数量确定最佳诱导时间 | 第67-68页 |
3.1.2 Real-timePCR检测激素对两种因子诱导的最表达时间 | 第68-69页 |
3.2 免疫荧光 | 第69-71页 |
3.3 Real-timePCR | 第71-72页 |
3.4 Westernblot | 第72-73页 |
3.5 ELISA | 第73-75页 |
4 讨论 | 第75-76页 |
5 小结 | 第76-77页 |
第四章 不同浓度的EGF和IGF-1对牦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分泌黏蛋白和胎盘生长因子的影响 | 第77-90页 |
1 试验材料 | 第77-78页 |
1.1 细胞来源 | 第77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77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77-78页 |
2 试验方法 | 第78-80页 |
2.1 CCK8法测定抑制剂无毒性浓度范围 | 第78页 |
2.2 最佳诱导时间确定 | 第78-79页 |
2.2.1 MTT法检测细胞数量 | 第78-79页 |
2.2.2 Real-timePCR检测MUC1、PGF表达量 | 第79页 |
2.3 添加不同浓度的两种生长因子及其受体抑制剂 | 第79-80页 |
2.3.2 向分子试验所需要细胞中添加生长因子 | 第80页 |
2.4 免疫荧光检测两种生长因子对MUC1和PGF表达量的影响 | 第80页 |
2.5 Real-timePCR检测两种生长因子对MUC1和PGF表达量的影响. | 第80页 |
2.6 Westernblotting检测两种生长因子对MUC1和PGF表达量的影响 | 第80页 |
3 结果 | 第80-89页 |
3.1 CCK8法测定受体抑制剂无毒性浓度范围 | 第80-81页 |
3.2 最佳诱导时间确定 | 第81-83页 |
3.2.1 MTT法检测细胞数量 | 第81-82页 |
3.2.2 Real-timePCR检测MUC1、PGF表达量 | 第82-83页 |
3.3 免疫荧光检测两种生长因子对MUC1和PGF表达量的影响 | 第83-86页 |
3.4 Real-timePCR检测两种生长因子对MUC1和PGF表达量的影响. | 第86-87页 |
3.5 Westernblotting检测两种生长因子对MUC1和PGF表达量的影响 | 第87-89页 |
4 讨论 | 第89-90页 |
5 小结 | 第90页 |
结论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作者简介 | 第103-104页 |
导师简介 | 第104-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