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生物质碳材料的研究发展 | 第12-15页 |
1.2.1 生物质碳材料的定义 | 第12页 |
1.2.2 生物碳材料的性质与结构 | 第12-14页 |
1.2.3 生物炭的老化 | 第14页 |
1.2.4 生物质碳材料的应用 | 第14-15页 |
1.3 抗生素的潜在风险和环境行为 | 第15-19页 |
1.3.1 抗生素的使用及污染现状 | 第15-17页 |
1.3.2 生物质碳材料对抗生素的吸附研究 | 第17-19页 |
1.4 本研究的内容、意义和目标 | 第19-20页 |
1.4.1 选题内容 | 第19页 |
1.4.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三种不同类型抗生素在生物炭上的吸附研究 | 第20-46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0-21页 |
2.3 生物炭的制备与表征 | 第21-26页 |
2.3.1 生物炭的制备方法 | 第21页 |
2.3.2 生物炭的表征方法 | 第21-22页 |
2.3.2.1 元素分析 | 第21-22页 |
2.3.2.2 比表面积分析 | 第22页 |
2.3.2.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22页 |
2.3.2.4 表面酸性官能团测定 | 第22页 |
2.3.2.5 阳离子交换量(CEC)的测定 | 第22页 |
2.3.2.6 红外光谱分析 | 第22页 |
2.3.3 结果与分析 | 第22-26页 |
2.3.3.1 元素分析 | 第22-23页 |
2.3.3.2 比表面积分析 | 第23页 |
2.3.3.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23-24页 |
2.3.3.4 表面酸性官能团测定 | 第24页 |
2.3.3.5 阳离子交换量(CEC)的测定 | 第24-25页 |
2.3.3.6 红外光谱分析 | 第25-26页 |
2.3.4 讨论 | 第26页 |
2.4 三种抗生素在生物炭上的吸附 | 第26-45页 |
2.4.1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2.4.1.1 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26-27页 |
2.4.1.2 等温平衡吸附实验 | 第27页 |
2.4.1.3 条件实验 | 第27页 |
2.4.2 检测方法 | 第27页 |
2.4.2.1 抗生素的检测 | 第27页 |
2.4.2.2 Cu~(2+)的检测 | 第27页 |
2.4.3 数据分析 | 第27-29页 |
2.4.3.1 吸附容量 | 第27-28页 |
2.4.3.2 动力学模型 | 第28页 |
2.4.3.3 等温线模型 | 第28-29页 |
2.4.4 结果与讨论 | 第29-45页 |
2.4.4.1 吸附动力学 | 第29-30页 |
2.4.4.2 吸附等温线 | 第30-32页 |
2.4.4.3 pH对抗生素在生物炭上吸附的影响 | 第32-33页 |
2.4.4.4 离子强度对抗生素在生物炭上吸附的影响 | 第33-35页 |
2.4.4.5 生物炭对Cu(Ⅱ)与抗生素复合污染物的吸附 | 第35-38页 |
2.4.4.6 吸附机理研究 | 第38-45页 |
2.5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三种不同类型抗生素在老化生物炭上的吸附研究 | 第46-61页 |
3.1 引言 | 第46页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6-47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46-47页 |
3.3 生物炭的老化与表征 | 第47-54页 |
3.3.1 生物炭的老化 | 第47页 |
3.3.2 老化生物炭的表征方法 | 第47页 |
3.3.3 结果与分析 | 第47-54页 |
3.3.3.1 元素分析 | 第47-48页 |
3.3.3.2 比表面积分析 | 第48-49页 |
3.3.3.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49-51页 |
3.3.3.4 表面酸性官能团测定 | 第51-52页 |
3.3.3.5 阳离子交换量(CEC)的测定 | 第52-53页 |
3.3.3.6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3-54页 |
3.4 三种抗生素在老化生物炭上的吸附 | 第54-60页 |
3.4.1 实验过程及数据处理 | 第54页 |
3.4.2 结果与讨论 | 第54-60页 |
3.4.2.1 OTC在老化生物炭上的吸附性能 | 第54-56页 |
3.4.2.2 SMR在老化生物炭上的吸附性能 | 第56-57页 |
3.4.2.3 STR在老化生物炭上的吸附性能 | 第57-60页 |
3.5 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三种不同类型抗生素在水合炭上的吸附研究 | 第61-75页 |
4.1 引言 | 第61页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61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61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61页 |
4.3 水合炭的制备与表征 | 第61-68页 |
4.3.1 水合炭的制备方法 | 第61-62页 |
4.3.2 水合炭的表征方法 | 第62页 |
4.3.3 结果与分析 | 第62-68页 |
4.3.3.1 元素分析 | 第62-63页 |
4.3.3.2 比表面积分析 | 第63-64页 |
4.3.3.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64-65页 |
4.3.3.4 表面酸性官能团测定 | 第65-66页 |
4.3.3.5 阳离子交换量(CEC)的测定 | 第66-67页 |
4.3.3.6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7-68页 |
4.4 三种抗生素在水合炭上的吸附 | 第68-74页 |
4.4.1 实验过程及数据处理 | 第68页 |
4.4.2 结果与讨论 | 第68-74页 |
4.4.2.1 水合炭对OTC的吸附性能 | 第68-70页 |
4.4.2.2 水合炭对SMR的吸附性能 | 第70-72页 |
4.4.2.3 水合炭对STR的吸附性能 | 第72-74页 |
4.5 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75-76页 |
5.2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