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9-23页 |
| 1.1 引言 | 第9-11页 |
| 1.2 几种常用的减水剂及其性能 | 第11-14页 |
| 1.2.1 萘系高效减水剂 | 第11-12页 |
| 1.2.2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 | 第12页 |
| 1.2.3 氨基磺酸盐高效减水剂 | 第12-13页 |
| 1.2.4 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 | 第13-14页 |
| 1.3 减水剂的减水分散作用机理研究概述 | 第14-16页 |
| 1.4 聚羧酸减水剂的研究与应用 | 第16-21页 |
| 1.4.1 聚羧酸减水剂各阶段的发展 | 第16-17页 |
| 1.4.2 聚羧酸减水剂的合成工艺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 1.4.3 聚羧酸减水剂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 1.4.4 聚羧酸减水剂的应用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 1.4.5 聚羧酸减水剂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0-21页 |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21-23页 |
| 1.5.1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页 |
| 1.5.3 论文创新点 | 第22-23页 |
| 2 试验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第23-29页 |
| 2.1 试验原材料 | 第23-24页 |
| 2.1.1 聚羧酸减水剂合成原料 | 第23页 |
| 2.1.2 水泥 | 第23页 |
| 2.1.3 矿物掺合料 | 第23-24页 |
| 2.1.4 细集料 | 第24页 |
| 2.1.5 粗集料 | 第24页 |
| 2.1.6 减水剂 | 第24页 |
| 2.1.7 水 | 第24页 |
| 2.2 试验主要仪器 | 第24-25页 |
| 2.2.1 合成试验 | 第24-25页 |
| 2.2.2 性能检测试验 | 第25页 |
| 2.3 实验技术与测试方法 | 第25-29页 |
| 2.3.1 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的制备 | 第25-26页 |
| 2.3.2 高效减水剂固含量测定 | 第26页 |
| 2.3.3 特性粘度测定 | 第26-27页 |
| 2.3.4 水泥净浆流动度及其分散保持性能测定 | 第27-28页 |
| 2.3.5 水泥胶砂流动度及其分散保持性能测定 | 第28页 |
| 2.3.6 高效减水剂减水率测定 | 第28页 |
| 2.3.7 新拌混凝土工作性能检测 | 第28页 |
| 2.3.8 混凝土力学性能检测 | 第28-29页 |
| 3 不同分子结构聚羧酸减水剂的合成和保坍性能研究 | 第29-51页 |
| 3.1 丙烯酸/TPEG摩尔比对聚羧酸减水剂保坍性能的影响 | 第29-32页 |
| 3.2 链转移剂MAS掺量对聚羧酸减水剂保坍性能的影响 | 第32-35页 |
| 3.3 引发剂APS掺量对聚羧酸减水剂保坍性能的影响 | 第35-38页 |
| 3.4 反应温度对聚羧酸减水剂保坍性能的影响 | 第38-41页 |
| 3.5 聚合浓度对聚羧酸减水剂保坍性能的影响 | 第41-44页 |
| 3.6 矿物掺合料对聚羧酸减水剂性能的影响 | 第44-48页 |
| 3.6.1 粉煤灰对聚羧酸减水剂性能的影响 | 第44-45页 |
| 3.6.2 矿粉对聚羧酸减水剂性能的影响 | 第45-47页 |
| 3.6.3 硅灰对聚羧酸减水剂性能的影响 | 第47-48页 |
| 3.7 减水剂试样红外光谱分析 | 第48-49页 |
| 3.8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4 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与其他种类减水剂的复配性能研究 | 第51-65页 |
| 4.1 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与脂肪族高效减水剂复配试验 | 第52-56页 |
| 4.2 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与萘系高效减水剂复配试验 | 第56-59页 |
| 4.3 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与氨基磺酸盐高效减水剂复配试验 | 第59-62页 |
| 4.4 聚羧酸系减水剂与氨基磺酸减水剂及脂肪族减水剂复配试验 | 第62-64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5 酯化改性聚羧酸减水剂的性能研究 | 第65-73页 |
| 5.1 酯化改性保坍型聚羧酸减水剂的分子结果设计 | 第65-66页 |
| 5.2 酯化改性聚羧酸减水剂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66-67页 |
| 5.3 丙烯酸羟丙酯取代率对聚羧酸减水剂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 第67-68页 |
| 5.4 烯酸羟丙酯取代率对聚羧酸减水剂水泥胶砂流动度的影响 | 第68-69页 |
| 5.5 丙烯酸羟丙酯改性聚羧酸减水剂的混凝土性能 | 第69-71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 6 结论 | 第73-75页 |
| 致谢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