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国外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2 国内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3 总结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5-17页 |
2 关键概念及基本理论 | 第17-29页 |
2.1 关键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2.1.1 建筑承包商的界定 | 第17页 |
2.1.2 建筑承包商应收账款的界定 | 第17-18页 |
2.2 信用风险理论 | 第18-24页 |
2.2.1 信用与信用风险 | 第18-19页 |
2.2.2 信用风险的特点 | 第19-20页 |
2.2.3 信用风险评估方法 | 第20-21页 |
2.2.4 信用风险管理理论 | 第21-24页 |
2.3 供应链金融理论 | 第24-29页 |
2.3.1 供应链金融的内涵 | 第24-25页 |
2.3.2 供应链金融结构与特点 | 第25-26页 |
2.3.3 供应链金融的三种融资模式 | 第26-29页 |
3 建筑承包商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 第29-47页 |
3.1 建筑承包商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的内容 | 第29-31页 |
3.1.1 建筑承包商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的定义 | 第29页 |
3.1.2 建筑承包商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的特点 | 第29-31页 |
3.1.3 应收账款信用风险对建筑承包商的影响 | 第31页 |
3.2 建筑承包商应收账款的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 第31-39页 |
3.2.1 上市建筑承包商的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现状 | 第31-37页 |
3.2.2 建筑承包商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的管理现状 | 第37-39页 |
3.3 建筑承包商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的原因 | 第39-44页 |
3.3.1 建筑承包商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的主观原因 | 第39-41页 |
3.3.2 建筑承包商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的客观原因 | 第41-44页 |
3.4 建筑承包商应收账款信用风险成因的经济学分析 | 第44-47页 |
3.4.1 信息不对称理论的解释 | 第44-45页 |
3.4.2 委托代理理论的解释 | 第45-47页 |
4 建筑承包商应收账款的信用风险管理对策 | 第47-67页 |
4.1 构建应收账款的全程信用风险管理模式 | 第47页 |
4.2 应收账款全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 第47-50页 |
4.2.1 增加信用风险管理职能 | 第47-48页 |
4.2.2 信用政策的制定 | 第48-50页 |
4.3 客户资信管理和评估机制 | 第50-56页 |
4.3.1 客户资信管理机制 | 第50-51页 |
4.3.2 信用风险评估机制 | 第51-56页 |
4.4 应收账款的动态管理和追收机制 | 第56-60页 |
4.4.1 应收账款动态管理 | 第56-57页 |
4.4.2 逾期应收账款的追收 | 第57-60页 |
4.5 信用风险防范的相关配套机制 | 第60-62页 |
4.5.1 信用风险预警机制 | 第60页 |
4.5.2 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 | 第60-61页 |
4.5.3 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和财务监督制度 | 第61-62页 |
4.5.4 建筑市场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设 | 第62页 |
4.6 债权保障机制的建设 | 第62-67页 |
4.6.1 一般的债权保障技术 | 第62-63页 |
4.6.2 供应链金融的运用:应收账款融资 | 第63-67页 |
5 建筑承包商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运用 | 第67-81页 |
5.1 应收账款的融资模式及其运作机理 | 第67-74页 |
5.1.1 应收账款保理 | 第67-70页 |
5.1.2 应收账款质押 | 第70-71页 |
5.1.3 应收账款证券化 | 第71-74页 |
5.1.4 应收账款融资三种模式的比较 | 第74页 |
5.2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存在的风险 | 第74-79页 |
5.2.1 建筑承包商应收账款保理融资的风险 | 第74-76页 |
5.2.2 建筑承包商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风险 | 第76-77页 |
5.2.3 应收账款证券化融资的风险 | 第77-79页 |
5.2.4 应收账款证券化开展的难点 | 第79页 |
5.3 建筑承包商实施应收账款融资应注意的问题 | 第79-81页 |
6 建筑承包商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的案例分析 | 第81-89页 |
6.1 公司基本情况 | 第81-82页 |
6.2 公司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分析 | 第82-86页 |
6.2.1 财务部承担信用风险管理职能 | 第82页 |
6.2.2 事前控制的业主资信调查和风险评估 | 第82-83页 |
6.2.3 事中控制的应收账款动态管理机制健全 | 第83-84页 |
6.2.4 事后控制的应收账款催收管理 | 第84-85页 |
6.2.5 应收账款融资方式的运用 | 第85-86页 |
6.3 信用风险管理效益分析 | 第86-89页 |
7 结论与不足之处 | 第89-91页 |
7.1 结论 | 第89-90页 |
7.2 不足之处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附录 | 第97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7页 |
B. 建筑施工上市公司相关财务数据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