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结构振动控制 | 第11-12页 |
1.3 减震阻尼器的分类 | 第12-19页 |
1.3.1 油阻尼器 | 第12-13页 |
1.3.2 摩擦阻尼器 | 第13-14页 |
1.3.3 粘弹性阻尼器 | 第14-15页 |
1.3.4 粘滞阻尼器 | 第15-16页 |
1.3.5 金属阻尼器 | 第16-19页 |
1.4 消能减震设计的发展 | 第19-20页 |
1.5 金属阻尼器的应用 | 第20-21页 |
1.6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21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中空菱形和X型软钢阻尼器的力学性能分析和数值模拟 | 第22-58页 |
2.1 阻尼器受力性能的理论分析 | 第22-31页 |
2.1.1 阻尼器力学参数的理论计算 | 第22-26页 |
2.1.2 阻尼器的疲劳性能 | 第26-27页 |
2.1.3 阻尼器的耗能能力 | 第27-28页 |
2.1.4 薄膜应力在弹性阶段的研究 | 第28-30页 |
2.1.5 实际工程应用情况下的阻尼器弹性阶段的受力性能 | 第30-31页 |
2.2 对阻尼器进行数值模拟分析 | 第31-46页 |
2.2.1 钢材的单轴应力应变参数 | 第32-33页 |
2.2.2 金属阻尼器的力学模型 | 第33-36页 |
2.2.3 ABAQUS软件的应用 | 第36-39页 |
2.2.4 反复荷载下钢材塑性强化模型 | 第39-40页 |
2.2.5 理论情况下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0-42页 |
2.2.6 有限元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42-46页 |
2.3 实际工程应用中阻尼器的受力状态的模拟 | 第46-55页 |
2.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7页 |
2.3.2 模拟的结果及分析 | 第47-55页 |
2.4 已有的针对薄膜应力的应对措施 | 第55-5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第58-78页 |
3.1 引言 | 第58页 |
3.2 实验目的 | 第58页 |
3.3 试件的设计及制作 | 第58-60页 |
3.4 实验装置及方案 | 第60-62页 |
3.4.1 实验加载装置 | 第60-61页 |
3.4.2 实验加载方案 | 第61-62页 |
3.5 实验现象及结果 | 第62-66页 |
3.5.1 实验现象 | 第62-63页 |
3.5.2 实验结果 | 第63-64页 |
3.5.3 试验中的一些问题 | 第64-66页 |
3.6 第二次试验的结果 | 第66-71页 |
3.6.1 第二次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66-69页 |
3.6.2 对实验所采用的阻尼器进行采用硬化前后的钢材的阻尼器的力学性能的模拟 | 第69-71页 |
3.7 阻尼器运动中应变的分布分析 | 第71-77页 |
3.7.1 实验装置及加载方式 | 第71-72页 |
3.7.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72-73页 |
3.7.3 耗能钢板的组合安装方式 | 第73-74页 |
3.7.4 耗能钢板的应变变化规律 | 第74-77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四章 阻尼器的改进及其数值模拟分析 | 第78-98页 |
4.1 引言 | 第78-79页 |
4.2 改进后的阻尼器形式 | 第79页 |
4.3 有限元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79-96页 |
4.3.1 中间高度处为圆环的阻尼器的耗能性能 | 第80-82页 |
4.3.2 中间高度处为椭圆环的阻尼器的耗能特性 | 第82-90页 |
4.3.3 孔洞的尺寸对阻尼器耗能特性的影响 | 第90-92页 |
4.3.4 单向加载下的力—位移关系 | 第92-95页 |
4.3.5 圆孔对阻尼器平面内方向刚度的影响 | 第95-9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0页 |
5.1 本文的工作和结论 | 第98-99页 |
5.2 本文的不足及下一步的工作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