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欧规范混凝土梁正截面和斜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对比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13页 |
1.1.1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应用前景 | 第10-11页 |
1.1.2 欧规2的简介 | 第11-12页 |
1.1.3 中欧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的特点 | 第12-13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3.1 本文所开展的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中欧规范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 | 第16-30页 |
2.1 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的规定 | 第16-19页 |
2.1.1 抗压强度的取定 | 第16-17页 |
2.1.2 抗拉强度的取定 | 第17-18页 |
2.1.3 抗压和抗拉强度设计值的取定 | 第18-19页 |
2.2 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关系曲线 | 第19-24页 |
2.2.1 欧规2非线性分析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 | 第20页 |
2.2.2 欧规2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 | 第20-22页 |
2.2.3 我国《混规》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 | 第22-24页 |
2.3 钢筋基本力学性能的规定 | 第24-26页 |
2.3.1 欧规2的设计指标 | 第24-25页 |
2.3.2 我国《混规》的设计指标 | 第25-26页 |
2.4 钢筋应力—应变关系 | 第26-27页 |
2.4.1 欧规2的应力-应变关系 | 第26页 |
2.4.2 我国《混规》的应力-应变关系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30页 |
第3章 中欧规范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对比 | 第30-60页 |
3.1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综述 | 第30页 |
3.2 状态Ⅰ和状态Ⅱ及三阶段 | 第30-32页 |
3.3 欧规2对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规定 | 第32-37页 |
3.3.1 基本假定 | 第32页 |
3.3.2 混凝土应力图的简化 | 第32-34页 |
3.3.3 承载力的计算及设计 | 第34-37页 |
3.4 欧规2无量纲图表法的推导 | 第37-53页 |
3.4.1 受压区合力大小及其位置的确定 | 第39-41页 |
3.4.2 无量纲图表法 | 第41-46页 |
3.4.3 承载力计算的表格法 | 第46-53页 |
3.5 我国《混规》的一些不足之处 | 第53-58页 |
3.5.1 “等效矩形模型”带来的问题分析 | 第53-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4章 欧规2抗剪承载力的计算 | 第60-82页 |
4.1 抗剪综述 | 第60-66页 |
4.1.1 开裂前的正应力和剪应力 | 第60-62页 |
4.1.2 开裂前的主应力及其迹线 | 第62-63页 |
4.1.3 开裂后的受力分析 | 第63-66页 |
4.2 无腹筋抗剪承载力的计算 | 第66-75页 |
4.2.1 齿模型 | 第66-71页 |
4.2.2 经验方法 | 第71-75页 |
4.3 有腹筋抗剪承载力的计算 | 第75-82页 |
4.3.1 莫尔斯桁架模型类比 | 第75-76页 |
4.3.2 基于桁架模型的计算推导 | 第76-80页 |
4.3.3 无量纲形式的抗剪承载力 | 第80-82页 |
第5章 中欧规范抗剪承载力对比 | 第82-102页 |
5.1 无腹筋抗剪承载力对比 | 第82-87页 |
5.1.1 欧规2抗剪承载力的计算 | 第82-83页 |
5.1.2 我国《混规》抗剪承载力的计算 | 第83-86页 |
5.1.3 无腹筋抗剪承载力对比结论 | 第86-87页 |
5.2 有腹筋抗剪承载力对比 | 第87-97页 |
5.2.1 欧规2抗剪承载力的计算 | 第87-92页 |
5.2.2 我国《混规》抗剪承载力的计算 | 第92-96页 |
5.2.3 有腹筋抗剪承载力对比结论 | 第96-97页 |
5.3 抗剪设计的构造要求对比 | 第97-102页 |
5.3.1 欧规2的构造要求 | 第97-99页 |
5.3.2 我国《混规》的构造要求 | 第99-100页 |
5.3.3 构造要求对比结论 | 第100-10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6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02-105页 |
6.1.1 正截面承载力 | 第103-104页 |
6.1.2 抗剪承载力 | 第104-105页 |
6.2 展望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0页 |
致谢 | 第110-112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