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NO_x的排放 | 第10-11页 |
1.1.2 NO_x的治理 | 第11-12页 |
1.2 煤中氮元素的变迁与氮氧化物的形成和控制 | 第12-14页 |
1.2.1 煤中氮元素一般描述 | 第12-13页 |
1.2.2 NO_x的形成和控制 | 第13-14页 |
1.3 煤焦-NO反应的研究 | 第14-17页 |
1.3.1 煤焦-NO反应的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2 煤焦-NO反应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3 煤焦-NO反应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3.4 国内外文献的简析综述 | 第16-17页 |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2章 实验系统和实验仪器 | 第19-33页 |
2.1 立式固定床反应器 | 第19-23页 |
2.1.1 立式固定床反应器及加热系统 | 第20-21页 |
2.1.2 配气系统 | 第21-22页 |
2.1.3 气体测量及排气系统 | 第22-23页 |
2.1.4 温度场标定 | 第23页 |
2.2 水平管式炉加热系统 | 第23-26页 |
2.2.1 石英水平管装置 | 第24-25页 |
2.2.2 加热炉装置 | 第25页 |
2.2.3 气体配比、测量及排放系统 | 第25页 |
2.2.4 温度场标定 | 第25-26页 |
2.3 立卧管式炉实验系统 | 第26-29页 |
2.3.1 管式实验台主体部分 | 第26-27页 |
2.3.2 进液系统 | 第27-28页 |
2.3.3 气体配比、测量及排放系统 | 第28页 |
2.3.4 反应系统的调试 | 第28-29页 |
2.4 其它测试仪器简介 | 第29-32页 |
2.4.1 热重分析仪 | 第29-30页 |
2.4.2 碳氢氮元素分析仪 | 第30页 |
2.4.3 气体吸附仪 | 第30-31页 |
2.4.4 压汞分析仪 | 第31页 |
2.4.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EDS) | 第31-32页 |
2.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 第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煤焦的制备及物化特性分析 | 第33-58页 |
3.1 原始煤焦的制取 | 第33页 |
3.2 渗氮煤焦的制备 | 第33-35页 |
3.3 原煤及煤焦的工业分析 | 第35-36页 |
3.4 原煤及煤焦的元素分析 | 第36-37页 |
3.5 煤焦的孔隙分析 | 第37-41页 |
3.5.1 基于氮气吸附实验的煤焦孔隙结构表征 | 第37-40页 |
3.5.2 渗氮煤焦压汞分析 | 第40-41页 |
3.6 煤焦的SEM和EDS表征分析 | 第41-48页 |
3.6.1 水蒸气活化煤焦的SEM表征分析 | 第41-43页 |
3.6.2 渗氮煤焦的SEM表征分析 | 第43-46页 |
3.6.3 经加热后处理渗氮煤焦的SEM表征分析 | 第46-47页 |
3.6.4 渗氮煤焦的EDS表征分析 | 第47-48页 |
3.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48-56页 |
3.7.1 渗氮煤焦XPS全程扫描谱图分析 | 第48-50页 |
3.7.2 渗氮煤焦XPS(C1s)谱图分析 | 第50-53页 |
3.7.3 渗氮煤焦XPS(N1s)谱图分析 | 第53-56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4章 渗氮煤焦的NO反应性实验 | 第58-79页 |
4.1 渗氮煤焦-NO反应性实验方案 | 第58-59页 |
4.1.1 程序升温法 | 第58页 |
4.1.2 恒温加热法 | 第58-59页 |
4.1.3 数据处理方法 | 第59页 |
4.2 水闪蒸活化时间对煤焦-NO反应性影响 | 第59-62页 |
4.3 尿素溶液处理手段对煤焦-NO反应性影响 | 第62-67页 |
4.4 尿素溶液用量对煤焦-NO反应性影响 | 第67-69页 |
4.5 添加不同氮剂对煤焦-NO反应性影响 | 第69-70页 |
4.6 后处理对煤焦-NO反应性影响 | 第70-72页 |
4.7 闪蒸时间对渗氮煤焦-NO反应性影响 | 第72-74页 |
4.8 加入增效添加剂对煤焦-NO反应性影响 | 第74-76页 |
4.9 氮剂溶液热态滴注对煤焦-NO反应性影响 | 第76-77页 |
4.10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9-81页 |
研究工作的未来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