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0页 |
1.2 污泥的来源、性质及环境影响 | 第10-13页 |
1.2.1 污泥的来源 | 第10-11页 |
1.2.2 污泥的组成与性质 | 第11-12页 |
1.2.3 污泥的环境影响 | 第12-13页 |
1.3 污泥处理处置技术 | 第13-16页 |
1.3.1 传统污泥处理处置技术 | 第13-15页 |
1.3.2 污泥资源化处理技术 | 第15-16页 |
1.4 污泥微波热解技术 | 第16-17页 |
1.4.1 微波辅助热解技术原理 | 第16页 |
1.4.2 污泥微波热解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5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第17-20页 |
1.5.1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技术基本原理 | 第17-19页 |
1.5.2 国外SOFC发电技术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5.3 我国SOFC发电技术研究现状 | 第20页 |
1.6 微型燃气轮机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6.1 微型燃气轮机技术简介 | 第20-21页 |
1.6.2 国外微型燃气轮机技术研发与应用现状 | 第21-22页 |
1.6.3 国内微型燃气轮机技术研发与应用现状 | 第22-23页 |
1.7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2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2.1.1 污水污泥的性质 | 第24页 |
2.1.2 实验仪器与化学试剂 | 第24页 |
2.2 污泥微波热解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2.3 污泥微波热解产物分析方法 | 第25-28页 |
2.3.1 污泥热解产物特性的测定 | 第25-26页 |
2.3.2 气体产物的检测方法 | 第26页 |
2.3.3 液体产物的检测方法 | 第26页 |
2.3.4 固体产物的检测方法 | 第26-28页 |
第3章 污泥微波热解产物分布与能量分析 | 第28-43页 |
3.1 污泥微波热解产物分布研究 | 第28-34页 |
3.1.1 污泥升温规律和热重分析 | 第28-29页 |
3.1.2 污泥热解过程的质量平衡 | 第29-31页 |
3.1.3 热解产物的元素组成 | 第31-32页 |
3.1.4 污泥微波热解气成分 | 第32-34页 |
3.2 污泥微波热解过程能量衡算 | 第34-39页 |
3.2.1 污泥热解系统的能量输出 | 第35-37页 |
3.2.2 污泥微波热解系统的能量输入 | 第37-38页 |
3.2.3 污泥微波热解过程能量指标 | 第38-39页 |
3.3 工业污泥微波热解装置模拟 | 第39-41页 |
3.3.1 污泥的微波吸收性质 | 第39-40页 |
3.3.2 连续式工业污泥微波热解装置模拟参数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污泥微波热解气发电系统能效分析 | 第43-65页 |
4.1 污泥热解气为燃料的SOFC-MGT联合发电系统模型 | 第43-52页 |
4.1.1 SOFC-MGT联合发电系统结构 | 第43-44页 |
4.1.2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模型 | 第44-48页 |
4.1.3 微型燃气轮机模型 | 第48-51页 |
4.1.4 SOFC-MGT联合发电系统其它部件模型 | 第51-52页 |
4.1.5 SOFC-MGT联合发电系统的能量效率参数 | 第52页 |
4.2 SOFC-MGT联合发电系统性能分析 | 第52-57页 |
4.2.1 发电系统设计参数及运行条件 | 第52-53页 |
4.2.2 设计工况下发电系统的性能分析 | 第53-54页 |
4.2.3 SOFC-MGT联合发电系统变工况分析 | 第54-57页 |
4.3 污泥热解-发电联合系统?分析 | 第57-63页 |
4.3.1 污泥热解-发电联合系统结构 | 第57-58页 |
4.3.2 污泥热解-发电联合系统?平衡模型 | 第58-61页 |
4.3.3 污泥热解-发电系统的?损失和?效率 | 第61-63页 |
4.4 本章小节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