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1.2 污泥的处置方法 | 第9-14页 |
1.2.1 污泥的传统处置方法 | 第10-12页 |
1.2.2 污泥的资源化利用 | 第12-14页 |
1.3 微生物絮凝剂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 | 第14页 |
1.4 利用廉价物制取生物絮凝剂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2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2.1.1 菌株及污泥 | 第20页 |
2.1.2 培养基 | 第20页 |
2.1.3 实验用仪器 | 第2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0-22页 |
2.2.1 污泥的预处理 | 第20-21页 |
2.2.2 生物絮凝剂的制备 | 第21页 |
2.2.3 响应曲面法优化实验的模型建立 | 第21-22页 |
2.2.4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22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22-25页 |
2.3.1 污泥提取液主要指标的测定 | 第22-23页 |
2.3.2 产絮效能的测定 | 第23-25页 |
第3章 以污泥为原料制备产絮菌发酵培养基 | 第25-37页 |
3.1 污泥原料的预处理方法 | 第25-31页 |
3.1.1 不同条件对污泥处理的影响 | 第25-29页 |
3.1.2 污泥处理方法的比较 | 第29-31页 |
3.2 污泥提取液培养基制取条件的优化 | 第31-34页 |
3.2.1 处理时间对污泥提取液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2 葡萄糖添加量对絮凝活性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3 不同浓度污泥的提取液对絮凝活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 絮凝剂产生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4-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4章 产絮菌在提取液培养基中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7-52页 |
4.1 产絮菌LLin6在污泥提取液培养基中发酵条件 | 第37-41页 |
4.1.1 接种量对产絮效果的影响 | 第37-38页 |
4.1.2 污泥提取液p H值对产絮效果的影响 | 第38-39页 |
4.1.3 发酵温度对产絮效果的影响 | 第39-40页 |
4.1.4 发酵时间对产絮效果的影响 | 第40-41页 |
4.2 响应曲面法优化产絮菌LLin6发酵条件 | 第41-51页 |
4.2.1 模型的建立及其显著性检验 | 第42-45页 |
4.2.2 响应曲面分析与优化 | 第45-50页 |
4.2.3 模型验证 | 第50-5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生物絮凝剂生产工艺设计及其综合效益分析 | 第52-59页 |
5.1 生物絮凝剂生产工艺设计 | 第52-56页 |
5.1.1 生产工艺流程设计 | 第52-53页 |
5.1.2 生产过程主要操作条件与控制策略 | 第53页 |
5.1.3 生产设备及生产原料的经济效益评估 | 第53-56页 |
5.1.4 生产性实验发酵液的絮凝效果 | 第56页 |
5.2 综合效益分析 | 第56-57页 |
5.2.1 经济效益 | 第56-57页 |
5.2.2 环境效益 | 第57页 |
5.2.3 社会效益 | 第5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