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3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8-2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8-2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2 研究对象概念界定 | 第21-29页 |
1.2.1 复杂重大科技工程 | 第21-23页 |
1.2.2 协同创新联盟 | 第23-27页 |
1.2.3 管理机制 | 第27-29页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29-32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32-35页 |
第2章 理论阐述及文献综述 | 第35-57页 |
2.1 系统工程理论 | 第35-39页 |
2.1.1 系统工程理论的概念与内涵 | 第35-36页 |
2.1.2 系统工程的实施过程 | 第36-37页 |
2.1.3 系统工程的应用与发展 | 第37-39页 |
2.2 项目管理理论 | 第39-43页 |
2.2.1 项目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第39-40页 |
2.2.2 项目管理的实施过程 | 第40-42页 |
2.2.3 项目管理研究进展概述 | 第42-43页 |
2.3 协同管理理论 | 第43-46页 |
2.3.1 协同管理的概念与特征 | 第43-45页 |
2.3.2 协同管理的研究概述 | 第45-46页 |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第46-55页 |
2.4.1 大型工程项目组织管理研究概述 | 第46-50页 |
2.4.2 协同创新联盟管理研究概述 | 第50-55页 |
2.5 相关研究综述 | 第55-57页 |
第3章 面向 CMSTP 的协同创新联盟组织构建 | 第57-85页 |
3.1 协同创新联盟的基本组织模式 | 第57-64页 |
3.1.1 政府推动型的联盟组织模式 | 第58-59页 |
3.1.2 主承包商制的联盟组织模式 | 第59-61页 |
3.1.3 项目管理办公室的联盟组织模式 | 第61-62页 |
3.1.4 三种联盟组织模式的对比 | 第62-64页 |
3.2 协同创新联盟成员选择评价 | 第64-75页 |
3.2.1 联盟成员选择评价思想及流程设计 | 第65-67页 |
3.2.2 联盟成员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67-70页 |
3.2.3 基于 ITFN 和 TOPSIS 的成员选择评价方法 | 第70-75页 |
3.3 协同创新联盟成员链接关系优化设计 | 第75-83页 |
3.3.1 协同创新联盟成员的基本关系特征 | 第75-77页 |
3.3.2 职权链接的协同创新联盟成员关系 | 第77-79页 |
3.3.3 契约链接的协同创新联盟成员关系 | 第79-80页 |
3.3.4 协同创新联盟成员关系的优化路径 | 第80-8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4章 面向 CMSTP 的协同创新联盟资源集成 | 第85-118页 |
4.1 协同创新联盟资源集成的基本架构 | 第85-95页 |
4.1.1 协同创新联盟的资源构成要素 | 第85-89页 |
4.1.2 协同创新联盟资源集成的内涵 | 第89-91页 |
4.1.3 协同创新联盟资源集成的特征 | 第91-93页 |
4.1.4 协同创新联盟资源集成的阻碍 | 第93-95页 |
4.2 协同创新联盟资源集成的过程机理 | 第95-99页 |
4.2.1 资源集成与集成创新的概念差异 | 第95-96页 |
4.2.2 协同创新联盟资源集成的三维结构 | 第96-98页 |
4.2.3 协同创新联盟资源集成的过程机理 | 第98-99页 |
4.3 协同创新联盟资源主体的博弈分析 | 第99-108页 |
4.3.1 演化博弈理论 | 第99-100页 |
4.3.2 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 第100-102页 |
4.3.3 博弈模型分析 | 第102-104页 |
4.3.4 契约约束下的博弈分析 | 第104-106页 |
4.3.5 资源有效集成的建议 | 第106-108页 |
4.4 基于云计算的协同创新联盟资源集成平台设计 | 第108-117页 |
4.4.1 云计算资源集成平台的概念体系 | 第108-111页 |
4.4.2 云计算资源集成平台的服务模式 | 第111-114页 |
4.4.3 云计算资源集成平台的体系结构 | 第114-11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5章 面向 CMSTP 的协同创新联盟绩效评价 | 第118-140页 |
5.1 协同创新联盟绩效评价的基本分析 | 第118-122页 |
5.1.1 协同创新联盟绩效评价的内涵 | 第118-119页 |
5.1.2 协同创新联盟绩效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 第119-121页 |
5.1.3 协同创新联盟绩效评价的复杂性 | 第121-122页 |
5.2 协同创新联盟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 第122-129页 |
5.2.1 协同创新联盟绩效评价的流程设计 | 第122-124页 |
5.2.2 协同创新联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 第124-126页 |
5.2.3 协同创新联盟绩效评价指标设置 | 第126-129页 |
5.3 协同创新联盟的绩效评价方法研究 | 第129-136页 |
5.3.1 粗糙集理论和 BP 神经网络的算法 | 第129-132页 |
5.3.2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 BP 神经网络 | 第132-135页 |
5.3.3 指标处理及规范方法 | 第135页 |
5.3.4 具体实施流程 | 第135-136页 |
5.4 协同创新联盟的绩效评价反馈 | 第136-139页 |
5.4.1 绩效反馈的功能作用 | 第136-137页 |
5.4.2 绩效反馈的实施策略 | 第137-13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39-140页 |
第6章 面向 CMSTP 的协同创新联盟收益分配 | 第140-163页 |
6.1 协同创新联盟合作收益分配的基础框架 | 第140-147页 |
6.1.1 协同创新联盟合作收益分配的目标和原则 | 第140-142页 |
6.1.2 协同创新联盟合作收益的构成要素 | 第142-144页 |
6.1.3 协同创新联盟合作收益分配的模式及步骤 | 第144-147页 |
6.2 协同创新联盟合作知识产权归属与分配策略 | 第147-152页 |
6.2.1 知识产权的类型 | 第147-149页 |
6.2.2 非涉密知识产权归属与分配策略 | 第149-151页 |
6.2.3 涉密知识产权归属与分配策略 | 第151-152页 |
6.3 协同创新联盟合作经济收益分配模型构建 | 第152-157页 |
6.3.1 基于经典 Shapley 值法的合作收益分配 | 第152-154页 |
6.3.2 基于修正的 Shapley 值法的合作收益分配思路 | 第154-155页 |
6.3.3 基于修正的 Shapley 值法的参数设置 | 第155-157页 |
6.4 应用实例分析 | 第157-162页 |
6.4.1 基于经典 Shapley 值法的合作收益分配实例 | 第158-159页 |
6.4.2 基于修正 Shapley 值法的合作收益分配实例 | 第159-161页 |
6.4.3 不同分配方案的结果比较 | 第161-16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62-163页 |
第7章 面向载人航天工程的某协同创新联盟案例分析 | 第163-186页 |
7.1 载人航天工程概况 | 第163-168页 |
7.1.1 工程背景 | 第163-164页 |
7.1.2 工程的系统结构 | 第164-166页 |
7.1.3 参与组织构成 | 第166-168页 |
7.2 某协同创新联盟管理实证分析 | 第168-185页 |
7.2.1 协同创新联盟的成员选择 | 第168-170页 |
7.2.2 协同创新联盟的资源集成平台 | 第170-176页 |
7.2.3 协同创新联盟的绩效评价 | 第176-182页 |
7.2.4 协同创新联盟的知识产权管理 | 第182-185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85-186页 |
第8章 结论、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第186-193页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86-188页 |
8.2 研究启示 | 第188-191页 |
8.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第191-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193-209页 |
附录 | 第209-21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第216-217页 |
致谢 | 第217-218页 |
作者简介 | 第2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