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插图索引 | 第14-16页 |
附表索引 | 第16-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9页 |
1.1 微生物水处理技术 | 第17-22页 |
1.1.1 好氧生物处理法 | 第17-18页 |
1.1.2 厌氧生物处理法 | 第18-19页 |
1.1.3 构建基因工程菌废水处理 | 第19-22页 |
1.2 白腐真菌及其酶学 | 第22-25页 |
1.2.1 白腐真菌概述 | 第22页 |
1.2.2 白腐真菌研究历史 | 第22-23页 |
1.2.3 白腐真菌酶学 | 第23-25页 |
1.3 白腐真菌和水污染控制 | 第25-28页 |
1.3.1 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 | 第25-27页 |
1.3.2 对重金属废水的处理 | 第27-28页 |
1.4 白腐真菌与污染物的相互作用 | 第28-35页 |
1.4.1 菌体对重金属的吸收 | 第28-29页 |
1.4.2 菌丝对污染物的吸附固定 | 第29-30页 |
1.4.3 形成胞外金属结晶颗粒 | 第30-31页 |
1.4.4 菌体生长代谢 | 第31页 |
1.4.5 影响酶活 | 第31-34页 |
1.4.6 金属对白腐真菌生物降解过程的影响 | 第34-35页 |
1.5 本文构思 | 第35-39页 |
1.5.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35-36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6-39页 |
第2章 P.chrysosporium处理镉和2,4-二氯酚复合污染废水 | 第39-57页 |
2.1 前言 | 第39-40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40-44页 |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40页 |
2.2.2 黄孢原毛平革菌的培养 | 第40-42页 |
2.2.3 吸附降解实验 | 第42-43页 |
2.2.4 蛋白质及酶活测定 | 第43-44页 |
2.2.5 菌球的表征 | 第4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5页 |
2.3.1 pH对吸附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44-46页 |
2.3.2 镉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46-47页 |
2.3.3 2,4-DCP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47-49页 |
2.3.4 接种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2.3.5 酶活的变化 | 第50-52页 |
2.3.6 体系pH和胞外蛋白的变化 | 第52-53页 |
2.3.7 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 第53-54页 |
2.3.8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4-55页 |
2.4 小结 | 第55-57页 |
第3章 镉和2,4-二氯酚胁迫下P.chrysosporium质子流和氧气流响应特征 | 第57-66页 |
3.1 前言 | 第57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57-61页 |
3.2.1 菌球培养 | 第57页 |
3.2.2 粒子流测定 | 第57-60页 |
3.2.3 数据分析 | 第60-6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1-65页 |
3.3.1 镉和2,4-DCP联合胁迫 | 第61-63页 |
3.3.2 镉或2,4-DCP单独胁迫 | 第63-65页 |
3.4 小结 | 第65-66页 |
第4章 镉离子流揭示P.chrysosporium对镉的去除特征 | 第66-72页 |
4.1 前言 | 第66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66-67页 |
4.2.1 菌体培养 | 第66页 |
4.2.2 镉离子流测定 | 第66-6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7-71页 |
4.4 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P.chrysosporium细胞膜对镉胁迫的生理应答机制 | 第72-80页 |
5.1 前言 | 第72页 |
5.2 材料和方法 | 第72-75页 |
5.2.1 菌体培养及处理 | 第72页 |
5.2.2 质膜H~+-ATPase活性 | 第72-74页 |
5.2.3 细胞膜流动性检测 | 第74页 |
5.2.4 线粒体特性 | 第74-7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5-79页 |
5.3.1 质膜H~+-ATPase变化 | 第75-76页 |
5.3.2 细胞膜流动性 | 第76-77页 |
5.3.3 线粒体特性变化 | 第77-79页 |
5.4 小结 | 第79-80页 |
第6章 镉诱导P.chrysosporium产生氧化损伤及其解毒机制 | 第80-99页 |
6.1 前言 | 第80页 |
6.2 材料和方法 | 第80-86页 |
6.2.1 菌体培养及处理 | 第80-81页 |
6.2.2 细胞活性测定 | 第81-83页 |
6.2.3 超氧自由基(O_2~(.-))测定 | 第83页 |
6.2.4 质膜氧化及完整性检测 | 第83-84页 |
6.2.5 ROS测定 | 第84页 |
6.2.6 酶活测定 | 第84-85页 |
6.2.7 谷胱甘肽测定 | 第85页 |
6.2.8 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 第85-86页 |
6.2.9 透射电镜分析 | 第86页 |
6.2.10 XRD分析 | 第86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86-97页 |
6.3.1 镉诱导ROS产生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86-89页 |
6.3.2 细胞膜损伤 | 第89-90页 |
6.3.3 抗氧化酶类 | 第90-93页 |
6.3.4 谷胱甘肽 | 第93-94页 |
6.3.5 SEM-EDX分析 | 第94-95页 |
6.3.6 TEM和XRD分析 | 第95-97页 |
6.4 小结 | 第97-99页 |
第7章 硫化氢缓解2,4-DCP毒性并提升黄孢原毛平革菌对其降解 | 第99-109页 |
7.1 前言 | 第99页 |
7.2 材料和方法 | 第99-101页 |
7.2.1 菌体培养及预处理 | 第99页 |
7.2.2 对2,4-DCP的降解 | 第99-100页 |
7.2.3 LiP和MnP测定 | 第100页 |
7.2.4 菌体氧化应激水平检测 | 第100-101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01-107页 |
7.3.1 溶液pH变化 | 第101页 |
7.3.2 降解效果对比 | 第101-103页 |
7.3.3 H_2S促进作用的验证 | 第103-104页 |
7.3.4 胞外LiP和MnP活性变化 | 第104-106页 |
7.3.5 细胞活性 | 第106页 |
7.3.6 氧化应激水平 | 第106-107页 |
7.4 小结 | 第107-109页 |
结论 | 第109-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30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情况 | 第130-133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奖励及专利情况 | 第133-136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所主持或参与的课题 | 第136-137页 |
致谢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