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插图清单 | 第9-13页 |
列表清单 | 第13-14页 |
缩写、符号清单、术语表 | 第14-20页 |
1. 绪论 | 第20-42页 |
1.1. 显微镜技术的发展 | 第20-24页 |
1.2. 基于可见光的远场超分辨显微技术 | 第24-32页 |
1.2.1. 早期探索 | 第24-26页 |
1.2.2. 远场超分辨显微技术 | 第26-31页 |
1.2.3. 国内相关领域的发展 | 第31-32页 |
1.3. 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 | 第32页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32-34页 |
1.4.1.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1.4.2. 本论文创新点 | 第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42页 |
2. 理论 | 第42-46页 |
2.1. 光场调控方法概述 | 第42页 |
2.2. 成像系统的傅里叶分析 | 第42-43页 |
2.3. 高频频谱分量的获取方法 | 第43-45页 |
2.3.1. 频域空间扩展 | 第43页 |
2.3.2. 频域通带搬移 | 第43-44页 |
2.3.3. 其它因素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3. 扩频超分辨显微成像 | 第46-82页 |
3.1. 理论基础与模型 | 第46-54页 |
3.1.1. 荧光发光的理论模型 | 第46-47页 |
3.1.2. RESOLFT过程和STED显微镜 | 第47-51页 |
3.1.3. 基于矢量光理论的聚焦光场分析 | 第51-54页 |
3.2. 方法与实验 | 第54-65页 |
3.2.1. 复杂形状聚焦光斑的实现 | 第54-61页 |
3.2.2. STED系统搭建 | 第61-6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5-71页 |
3.3.1. 基于光斑整形的系统性能优化 | 第66-71页 |
3.4. 基于光束整形的应用扩展 | 第71-78页 |
3.4.1. 在光镊中的应用 | 第71-74页 |
3.4.2. 在光刻中的应用 | 第74-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4. 移频超分辨显微成像 | 第82-105页 |
4.1. 理论基础与模型 | 第82-87页 |
4.1.1. 倏逝波理论基础 | 第82-85页 |
4.1.2. 倏逝波远场探测理论 | 第85-87页 |
4.2. 实验与结果 | 第87-91页 |
4.2.1. 针对金属样品的微球超分辨显微系统 | 第87-89页 |
4.2.2. 基于倏逝波照明的超分辨显微系统 | 第89-91页 |
4.3. 讨论与优化 | 第91-102页 |
4.3.1. 微球超分辨显微成像系统的多样性选择 | 第91-93页 |
4.3.2. 微球超分辨显微成像系统的长时间观察优化 | 第93-96页 |
4.3.3. 倏逝波导入方式的优化 | 第96-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5页 |
5. 非带宽因素对超分辨显微成像的影响及优化 | 第105-115页 |
5.1. 频谱分布的影响及其优化方法 | 第105-110页 |
5.1.1. 理论基础 | 第105-107页 |
5.1.2. 实验验证与结果讨论 | 第107-110页 |
5.2. 信号强度的提升 | 第110-112页 |
5.2.1. 理论基础 | 第110-111页 |
5.2.2. 实验验证与结果讨论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5页 |
6. 总结和展望 | 第115-118页 |
作者简介 | 第118-119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9-124页 |
期刊论文 | 第119-122页 |
会议报告 | 第122-123页 |
授权专利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