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航(电力推进)绞吸挖泥船设计及性能优化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RT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项目背景 | 第10-11页 |
1.2 绞吸挖泥船 | 第11-12页 |
1.2.1 非自航绞吸挖泥船发展现状 | 第11页 |
1.2.2 自航绞吸挖泥船优势 | 第11-12页 |
1.3 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自航绞吸挖泥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船舶CFD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主要工作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自航绞吸挖泥船设计 | 第16-36页 |
2.1 自航绞吸挖泥船初步设计 | 第16-21页 |
2.1.1 主尺度及型线 | 第16页 |
2.1.2 总布置 | 第16-19页 |
2.1.3 疏浚系统设计 | 第19-21页 |
2.2 电力推进系统设计 | 第21-26页 |
2.2.1 推进系统的选取 | 第21-23页 |
2.2.2 电力推进系统类型 | 第23页 |
2.2.3 电力及控制系统 | 第23-24页 |
2.2.4 推进器选型 | 第24-26页 |
2.3 电力推进自航绞吸挖泥船性能评估 | 第26-35页 |
2.3.1 经济性能评估 | 第28-34页 |
2.3.2 其他性能评估 | 第34页 |
2.3.3 综合性能对比 | 第34-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数值模拟理论及几何建模 | 第36-50页 |
3.1 船舶快速性理论 | 第36-39页 |
3.1.1 船舶阻力 | 第36-37页 |
3.1.2 螺旋桨水动力理论 | 第37-39页 |
3.2 数值模拟理论 | 第39-44页 |
3.2.1 数值模拟计算方法 | 第39-40页 |
3.2.2 湍流模型选取 | 第40-43页 |
3.2.3 VOF方法 | 第43-44页 |
3.3 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 第44-49页 |
3.3.1 模型的建立 | 第44-46页 |
3.3.2 网格划分 | 第46-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船型优化设计 | 第50-64页 |
4.1 CFD方法精度验证 | 第50-52页 |
4.1.1 计算域及边界条件 | 第50-51页 |
4.1.2 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对比 | 第51-52页 |
4.2 船型优化思路 | 第52-53页 |
4.3 自航绞吸挖泥船的型线优化 | 第53-56页 |
4.3.1 计算船型 | 第53页 |
4.3.2 计算域 | 第53页 |
4.3.3 计算结果 | 第53-54页 |
4.3.4 基于流场细节的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4.3.5 型线优化结果 | 第55-56页 |
4.4 不同水深下的裸船体阻力 | 第56-63页 |
4.4.1 计算域 | 第56页 |
4.4.2 计算结果 | 第56-59页 |
4.4.3 船周流体流动特性分析 | 第59-62页 |
4.4.4 航道阻力预报 | 第62-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船—桨系统下的推进性能优化 | 第64-80页 |
5.1 导管螺旋桨CFD模拟精度验证 | 第64-67页 |
5.1.1 敞水计算域及边界条件 | 第64-65页 |
5.1.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5-67页 |
5.2 推进性能优化思路 | 第67-68页 |
5.2.1 螺旋桨与船体的相互干扰 | 第67-68页 |
5.2.2 计算域及边界条件 | 第68页 |
5.3 水深对导管螺旋桨推进性能干扰 | 第68-69页 |
5.4 导管螺旋桨浸深对船体水动力性能干扰 | 第69-71页 |
5.4.1 计算结果 | 第69-71页 |
5.4.2 船周流体流动特性分析 | 第71页 |
5.5 导管螺旋桨浸深对螺旋桨水动力性能干扰 | 第71-78页 |
5.5.1 计算结果 | 第72-75页 |
5.5.2 基于流场细节的结果分析 | 第75-77页 |
5.5.3 可调浸深导管螺旋桨优化使用方案 | 第77-7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结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