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4 课题创新点与研究框架 | 第15-17页 |
1.4.1 课题来源 | 第15页 |
1.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3 论文的研究框架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汽车操控系统形态特征分析 | 第17-33页 |
2.1 汽车操控系统结构特征 | 第17-25页 |
2.1.1 汽车操控系统空间结构 | 第17-24页 |
2.1.2 汽车操控系统任务结构 | 第24-25页 |
2.2 汽车操控系统交互形态特征 | 第25-27页 |
2.2.1 汽车操控系统交互形态特征 | 第25-26页 |
2.2.2 汽车操控系统的信息传输设备及特点 | 第26-27页 |
2.3 现有汽车操控系统形态变革趋势分析 | 第27-32页 |
2.3.1 汽车操控系统采用的新技术 | 第27-31页 |
2.3.2 应用初期出现的问题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汽车操控系统符号与语意要素的解构与关联 | 第33-52页 |
3.1 符号学信息传达理论 | 第33-36页 |
3.1.1 符号模型及符号分类 | 第33-35页 |
3.1.2 语意传达概念 | 第35页 |
3.1.3 汽车操作系统部件的符号性 | 第35-36页 |
3.2 汽车操控系统符号要素解构 | 第36-46页 |
3.2.1 汽车操控系统外观符号要素 | 第36-42页 |
3.2.2 汽车操控系统交互形态 | 第42-46页 |
3.3 汽车操控系统产品语意构成 | 第46-47页 |
3.4 汽车操控系统符号和语意的关联 | 第47-51页 |
3.4.1 汽车操控系统符号与语意的关联原则 | 第47-50页 |
3.4.2 符号语意关联的理论和原理 | 第50-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汽车操控系统用户认知与任务分析 | 第52-61页 |
4.1 汽车操控系统语意传达中的用户认知 | 第52-54页 |
4.1.1 用户认知要素与过程 | 第52-53页 |
4.1.2 汽车操控系统符号形态设计参考的认知原则 | 第53-54页 |
4.2 汽车驾驶环境下用户任务分析 | 第54-57页 |
4.2.1 驾驶任务层次分析 | 第55-56页 |
4.2.2 汽车驾驶行为特征与影响因素 | 第56-57页 |
4.2.3 汽车驾驶环境下用户行为研究方法 | 第57页 |
4.3 汽车操控系统的复杂性和影响因素 | 第57-60页 |
4.3.1 复杂性背后的心理因素 | 第58-60页 |
4.3.2 符号语意学关联解决汽车操控系统复杂性 | 第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构建汽车操控系统语意传达模型 | 第61-75页 |
5.1 构建汽车操控系统符号语意传达模型 | 第61-64页 |
5.1.1 外观形态-语意传达模型 | 第61-62页 |
5.1.2 符号语意关联的支撑项 | 第62-63页 |
5.1.3 其他辅助过程和影响因素 | 第63-64页 |
5.2 构建汽车操控系统交互形态语意传达模型 | 第64-67页 |
5.2.1 交互符号-语意传达过程 | 第64-65页 |
5.2.2 交互符号-语意关联所需的理论支持 | 第65-66页 |
5.2.3 交互符号-语意传达设计遵循的原则 | 第66-67页 |
5.3 交互式遗传算法辅助汽车操控界面设计 | 第67-71页 |
5.3.1 交互式遗传算法 | 第67-70页 |
5.3.2 模糊评价矩阵 | 第70-71页 |
5.4 汽车操控系统基因形态的沿袭与变革 | 第71-72页 |
5.5 设计案例语意学分析 | 第72-7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总结 | 第75页 |
6.2 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0-81页 |
发表论文 | 第80页 |
发表专利 | 第80页 |
参加科研情况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