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进展 | 第11-17页 |
1.1.1 土壤砷、铅的来源及污染现状 | 第11-13页 |
1.1.2 土壤砷、铅的老化过程研究进展 | 第13页 |
1.1.3 土壤砷、铅可利用性的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2 研究目的与路线 | 第17-1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2.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9-2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9-21页 |
2.2.1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19-20页 |
2.2.2 土壤样品的制备与老化 | 第20页 |
2.2.3 土壤砷、铅的形态及可利用性的测定 | 第20-21页 |
2.3 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第三章 老化过程对土壤砷、铅形态的影响 | 第22-33页 |
3.1 实验设计 | 第2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2-24页 |
3.2.1 连续提取方法 | 第22-24页 |
3.2.2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4-32页 |
3.3.1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分析 | 第24-25页 |
3.3.2 制备前后土壤砷、铅形态的比较 | 第25-29页 |
3.3.3 老化过程中土壤砷、铅形态的变化 | 第29页 |
3.3.4 单一与复合污染土壤砷、铅形态的比较 | 第29-32页 |
3.4 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DGT技术研究土壤老化中可利用性砷、铅的变化 | 第33-46页 |
4.1 实验设计 | 第33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3-36页 |
4.2.1 DGT装置的制作 | 第33-35页 |
4.2.2 DGT实验 | 第35-36页 |
4.2.3 DIFS模型 | 第36页 |
4.2.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4页 |
4.3.1 土壤制备对土壤孔隙水pH、DOC、Fe的影响 | 第36-38页 |
4.3.2 土壤老化对[DGT]-As和[DGT]-Pb的影响 | 第38-42页 |
4.3.3 DGT结果与连续提取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 第42-44页 |
4.4 小结 | 第44-46页 |
第五章 PBET方法研究土壤老化中可利用性砷、铅的变化 | 第46-60页 |
5.1 实验设计 | 第46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46-48页 |
5.2.1 人体胃肠模拟实验 | 第46-47页 |
5.2.2 健康风险评价 | 第47-48页 |
5.2.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8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9页 |
5.3.1 土壤老化对PBET测定有效性砷、铅的影响 | 第48-52页 |
5.3.2 PBET结果与连续提取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 第52-55页 |
5.3.3 老化过程中基于有效性浓度的砷、铅的健康风险评价 | 第55-59页 |
5.4 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 第60-6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0-61页 |
6.2 不足之处 | 第61-62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69-70页 |
课题项目资助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