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5页 |
1.1 燃料油脱硫的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燃料油中硫化物的类型和性质 | 第14页 |
1.3 燃料油脱硫技术的研究概况 | 第14-19页 |
1.3.1 加氢脱硫技术(HDS) | 第14-15页 |
1.3.2 烷基化脱硫技术(OTASL) | 第15页 |
1.3.3 生物脱硫技术(BDS) | 第15-16页 |
1.3.4 萃取脱硫技术(EDS) | 第16-17页 |
1.3.5 氧化脱硫技术(ODS) | 第17-18页 |
1.3.6 吸附脱硫技术(ADS) | 第18-19页 |
1.4 吸附脱硫的机理 | 第19-21页 |
1.4.2 化学吸附 | 第19-21页 |
1.5 脱硫吸附剂的类型 | 第21-26页 |
1.5.1 物理吸附剂 | 第21-22页 |
1.5.2 化学吸附剂 | 第22页 |
1.5.3 π络合吸附剂 | 第22-26页 |
1.6 气凝胶简介 | 第26-32页 |
1.6.1 气凝胶的制备研究 | 第27-31页 |
1.6.2 气凝胶在催化吸附领域的应用 | 第31-32页 |
1.7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32-35页 |
1.7.1 课题的研究目的 | 第32-33页 |
1.7.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5-47页 |
2.1 实验药品及实验仪器 | 第35-36页 |
2.1.1 实验药品 | 第35-36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6页 |
2.2 实验样品的制备 | 第36-40页 |
2.2.1 Cu_2O/SiO_2气凝胶的制备 | 第36-38页 |
2.2.2 Cu_2O/SiO_2-Al_2O_3复合气凝胶的制备 | 第38页 |
2.2.3 Cu_2O/SiO_2-TiO_2复合气凝胶的制备 | 第38-40页 |
2.2.4 模拟汽油的配制 | 第40页 |
2.3 吸附剂的表征方法 | 第40-42页 |
2.3.1 X射线粉末衍射(XRD)的测定 | 第41页 |
2.3.2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的测定 | 第41页 |
2.3.3 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的测定 | 第41页 |
2.3.4 N_2等温吸附-脱附(BET)的测定 | 第41页 |
2.3.5 扫描电子显示仪(SEM)的测定 | 第41-42页 |
2.4 吸附脱硫实验方法和装置 | 第42-44页 |
2.4.1 静态平衡吸附脱硫研究 | 第42页 |
2.4.2 动态吸附脱硫研究 | 第42-44页 |
2.5 硫含量的测定及计算方法 | 第44-47页 |
2.5.1 气相色谱检测条件 | 第44页 |
2.5.2 模拟汽油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4-46页 |
2.5.3 硫含量计算方法 | 第46-47页 |
第三章 Cu_2O/SiO_2气凝胶的静态吸附脱硫性能研究 | 第47-58页 |
3.1 吸附剂的表征分析 | 第47-52页 |
3.1.1 吸附剂的XRD表征分析 | 第47-48页 |
3.1.2 吸附剂的XRF表征分析 | 第48-49页 |
3.1.3 吸附剂的H_2-TPR表征分析 | 第49页 |
3.1.4 吸附剂的SEM表征分析 | 第49-50页 |
3.1.5 吸附剂的BET表征分析 | 第50-52页 |
3.2 平衡吸附等温式模型 | 第52-53页 |
3.2.1 Langmuir平衡吸附等温式模型 | 第52-53页 |
3.2.2 Freundlich平衡吸附等温式模型 | 第53页 |
3.3 噻吩在Cu_2O/SiO_2气凝胶上的静态平衡吸附 | 第53-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Cu_2O/SiO_2气凝胶的动态吸附脱硫性能研究 | 第58-74页 |
4.1 还原温度与还原时间对Cu_2O/SiO_2气凝胶吸附噻吩性能的影响 | 第58-61页 |
4.2 Cu_2O/SiO_2气凝胶的穿透吸附实验 | 第61-66页 |
4.2.1 Cu_2O/SiO_2气凝胶对噻吩的穿透吸附实验 | 第61-63页 |
4.2.2 Cu_2O/SiO_2气凝胶对苯并噻吩的穿透吸附实验 | 第63-66页 |
4.3 苯、环己烯对Cu_2O/SiO_2气凝胶吸附噻吩和苯并噻吩性能的影响 | 第66-68页 |
4.4 Cu_2O/SiO_2气凝胶的再生吸附性能研究 | 第68-72页 |
4.4.1 Cu_2O/SiO_2-50:1气凝胶吸附剂的再生吸附实验 | 第68-70页 |
4.4.2 再生之后吸附剂表征 | 第70-7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五章 Cu_2O/SiO_2-M_xO_y(M=Al或Ti)复合气凝胶的动态吸附脱硫性能研究 | 第74-104页 |
5.1 吸附剂的表征分析 | 第74-80页 |
5.1.1 吸附剂的XRF表征分析 | 第74-76页 |
5.1.2 吸附剂的BET表征分析 | 第76-79页 |
5.1.3 吸附剂的SEM分析 | 第79-80页 |
5.2 Cu_2O/SiO_2-M_xO_y(M=Al或Ti)复合气凝胶的穿透吸附实验 | 第80-91页 |
5.2.1 Cu_2O/SiO_2-Al_2O_3复合气凝胶对噻吩及苯并噻吩的穿透吸附实验 | 第80-86页 |
5.2.2 Cu_2O/SiO_2-TiO_2复合气凝胶对噻吩及苯并噻吩的穿透吸附实验 | 第86-91页 |
5.3 苯、环己烯对Cu_2O/SiO_2-M_xO_y(M=Al或Ti)复合气凝胶吸附噻吩与苯并噻吩的影响 | 第91-96页 |
5.3.1 苯、环己烯对Cu_2O/SiO_2-Al_2O_3复合气凝胶吸附噻吩和苯并噻吩性能的影响 | 第91-93页 |
5.3.2 苯、环己烯对Cu_2O/SiO_2-TiO_2复合气凝胶吸附噻吩和苯并噻吩性能的影响 | 第93-96页 |
5.4 Cu_2O/SiO_2-M_xO_y(M=Al或Ti)复合气凝胶的再生吸附性能 | 第96-102页 |
5.4.1 Cu_2O/SiO_2-M_xO_y(M=Al或Ti)复合气凝胶的再生吸附实验 | 第96-98页 |
5.4.2 再生之后吸附剂表征 | 第98-10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6.1 结论 | 第104-105页 |
6.2 展望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5页 |
作者简介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