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功能材料论文

基于双稳态结构的新型防覆冰—除冰系统实验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2页
    1.1 引言第12-13页
    1.2 国内外防覆冰和除冰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1 机械除冰法第13页
        1.2.2 电热除冰法第13-14页
        1.2.3 新型防覆冰材料第14-15页
        1.2.4 化学物质除冰法第15页
    1.3 超疏水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其在防覆冰领域中的应用第15-18页
        1.3.1 超疏水材料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2 超疏水材料在防覆冰领域中的应用第16-18页
    1.4 双稳态结构在防覆冰及除冰领域的研究现状第18-20页
    1.5 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0-21页
    1.6 本章小结第21-22页
第2章 超疏水材料实验制备及性能测试第22-38页
    2.1 铜基超疏水材料的实验制备第22-24页
        2.1.1 实验原料与设备第22-23页
        2.1.2 铜基超疏水材料的制备第23-24页
    2.2 铜基超疏水材料表面特性测试第24-27页
        2.2.1 超疏水性能测试第24-25页
        2.2.2 接触角测试第25-26页
        2.2.3 SEM表征测试第26-27页
    2.3 铜基超疏水材料工程应用性能测试第27-35页
        2.3.1 不同PH值溶液腐蚀测试第27-29页
        2.3.2 自清洁性能测试第29-30页
        2.3.3 紫外线照射测试第30-31页
        2.3.4 环境温度对超疏水表面影响测试第31-33页
        2.3.5 铜基超疏水材料耐变形测试第33-35页
    2.4 超疏水材料制备及性能测试结果讨论第35-36页
    2.5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3章 铜基超疏水材料表面防覆冰研究第38-50页
    3.1 固体材料表面浸润性理论第39-40页
    3.2 表面“原位结冰”实验研究第40-44页
        3.2.1 不同材料表面“原位结冰”试验第41-43页
        3.2.2 “原位结冰”实验结果讨论第43-44页
    3.3 不同材料表面整体覆冰试验第44-47页
        3.3.1 洁净表面整体覆冰测试第44-45页
        3.3.2 有污染物表面整体覆冰测试第45-46页
        3.3.3 材料表面整体覆冰试验讨论第46-47页
    3.4 本章小结第47-50页
第4章 双稳态结构的数值模拟与实验分析第50-70页
    4.1 双稳态复合层结构的理论基础第50-54页
    4.2 双稳态结构数值模拟第54-61页
        4.2.1 有限元模型建立第54-55页
        4.2.2 数值模拟计算与分析第55-61页
    4.3 防覆冰—除冰系统主体结构制备及热驱动实验第61-64页
        4.3.1 双稳态结构和PI—电热合金软膜制备第61-62页
        4.3.2 电热驱动双稳态结构实验第62-64页
    4.4 热驱动双稳态结构实验的结果与讨论第64-67页
        4.4.1 双稳态结构类型选择第64-65页
        4.4.2 热驱动过程中电能消耗与驱动效率分析第65页
        4.4.3 加热区域宽度对电热驱动双稳态结构的影响第65-67页
    4.5 本章小结第67-70页
第5章 新型防覆冰—除冰系统设计及性能测试第70-84页
    5.1 系统的结构设计与分析第70-76页
        5.1.1 防覆冰—除冰系统的工作原理第71-72页
        5.1.2 防覆冰—除冰系统结构特性分析第72-75页
        5.1.3 复合新材料层的影响第75-76页
    5.2 新型防覆冰—除冰系统的防覆冰实验及结果分析第76-80页
        5.2.1 防覆冰实验第77-79页
        5.2.2 防覆冰实验结果分析第79-80页
    5.3 新型防覆冰—除冰系统的除冰实验及结果分析第80-82页
        5.3.1 电热除冰实验第80-81页
        5.3.2 电热除冰实验结果分析第81-82页
    5.4 新型防覆冰—除冰系统工作效率综合对比第82-83页
    5.5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84-86页
    6.1 工作总结第84-85页
    6.2 展望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94页
致谢第94-9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u2O/SiO2、Cu2O/SiO2-MxOy(M=Al或Ti)气凝胶吸附汽油中噻吩类硫的研究
下一篇:多孔铜纤维烧结毡微观结构与性能表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