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导论 | 第12-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价值 | 第12-13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5-16页 |
2.1.1 事业合伙人 | 第15页 |
2.1.2 事业合伙人制度 | 第15-16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6-17页 |
2.2.1 公司治理 | 第16页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6-17页 |
2.2.3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7页 |
2.3 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2.3.1 事业合伙人激励模式背景的研究 | 第18页 |
2.3.2 国内事业合伙人主要模式研究 | 第18-19页 |
2.3.3 事业合伙人体系设计的风险控制研究 | 第19页 |
2.4 小结 | 第19-21页 |
3 国内外事业合伙人模式借鉴 | 第21-28页 |
3.1 万科:事业合伙人制度 | 第21-23页 |
3.1.1 公司概况 | 第21页 |
3.1.2 实施背景 | 第21页 |
3.1.3 主要做法 | 第21-23页 |
3.1.4 实施效果 | 第23页 |
3.2 阿里巴巴:湖畔合伙人制度 | 第23-25页 |
3.2.1 公司概况 | 第23-24页 |
3.2.2 实施背景 | 第24页 |
3.2.3 具体内容 | 第24-25页 |
3.2.4 实施效果 | 第25页 |
3.3 优步:全球合伙人制度 | 第25-27页 |
3.3.1 公司概况 | 第25页 |
3.3.2 实施背景 | 第25-26页 |
3.3.3 具体内容 | 第26页 |
3.3.4 实施效果 | 第26-27页 |
3.4 小结 | 第27-28页 |
4 HY设计公司事业合伙人制度现状 | 第28-33页 |
4.1 公司概况 | 第28-29页 |
4.2 员工管理 | 第29-30页 |
4.3 实施背景 | 第30-31页 |
4.4 主要做法 | 第31页 |
4.5 优势分析 | 第31-32页 |
4.6 实施效果 | 第32-33页 |
5 HY设计公司事业合伙人制度问题分析 | 第33-38页 |
5.1 问题分析 | 第33-36页 |
5.1.1 事业合伙人制度缺乏整体规划 | 第33页 |
5.1.2 缺乏明确的事业合伙人入选资格标准 | 第33-34页 |
5.1.3 事业合伙人内部权利与义务不明晰 | 第34页 |
5.1.4 缺乏明确的事业合伙人股权分配模式 | 第34页 |
5.1.5 缺乏明确的事业合伙人退出机制 | 第34-35页 |
5.1.6 缺乏清晰的事业合伙人治理机制 | 第35-36页 |
5.2 原因分析 | 第36-38页 |
5.2.1 公司发展战略未达成共识,影响事业合伙人整体规划 | 第36页 |
5.2.2 事业合伙人制度规划能力不足,造成事业合伙人制度体系不完善 | 第36页 |
5.2.3 对事业合伙制度的宣贯不足,影响到制度的顺利推进 | 第36-38页 |
6 HY设计公司事业合伙人制度优化对策 | 第38-46页 |
6.1 总体思路 | 第38-39页 |
6.2 基本原则 | 第39页 |
6.3 优化对策 | 第39-43页 |
6.3.1 事业合伙人对象资格标准优化 | 第39-40页 |
6.3.2 事业合伙人股权分配优化 | 第40-41页 |
6.3.3 每股股价定价优化 | 第41页 |
6.3.4 事业合伙人权利与义务优化 | 第41-42页 |
6.3.5 事业合伙人退出机制优化 | 第42-43页 |
6.3.6 事业合伙人治理机制优化 | 第43页 |
6.4 实施保障 | 第43-46页 |
6.4.1 构建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满足员工职业发展需求 | 第43-44页 |
6.4.2 建立市场化和能力为导向的薪酬激励体系 | 第44-45页 |
6.4.3 优化绩效管理体系,构建事业合伙人约束机制 | 第45-46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46-48页 |
7.1 结论 | 第46页 |
7.2 创新点 | 第46-47页 |
7.3 存在不足 | 第47页 |
7.4 研究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