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与评述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4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理论研究 | 第19-25页 |
2.1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 第19-20页 |
2.1.1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框架 | 第19-20页 |
2.1.2 公共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框架 | 第20页 |
2.2 系统动力学 | 第20-23页 |
2.2.1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过程 | 第21-22页 |
2.2.2 公共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 SD 建模思路 | 第22-23页 |
2.3 碳排放权交易 | 第23-25页 |
2.3.1 碳排放权交易的产生 | 第23页 |
2.3.2 碳排放权的交易机制 | 第23-24页 |
2.3.3 建筑碳排放权交易 | 第24页 |
2.3.4 碳交易下公共建筑的减排价值 | 第24-25页 |
第3章 基于 LCA 的公共建筑碳排放评价模型 | 第25-49页 |
3.1 公共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模型 | 第25-40页 |
3.1.1 评价目标 | 第25页 |
3.1.2 核算范围 | 第25-27页 |
3.1.3 基础数据 | 第27-29页 |
3.1.4 生命周期碳排放清单 | 第29-40页 |
3.2 公共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影响模型 | 第40-43页 |
3.2.1 公共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影响评价的功能单位 | 第40-41页 |
3.2.2 公共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影响评价的内容 | 第41-42页 |
3.2.3 公共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影响评价的意义 | 第42-43页 |
3.3 公共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改善模型 | 第43-49页 |
3.3.1 减排敏感性分析 | 第43-46页 |
3.3.2 减排经济性分析 | 第46-49页 |
第4章 实例研究 | 第49-77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49页 |
4.2 生命周期内各阶段碳排放计算 | 第49-60页 |
4.2.1 物化阶段 | 第49-57页 |
4.2.2 使用阶段 | 第57-59页 |
4.2.3 消除阶段 | 第59-60页 |
4.3 生命周期碳排放影响评价 | 第60-62页 |
4.3.1 物化阶段 | 第60-61页 |
4.3.2 使用阶段 | 第61页 |
4.3.3 消除阶段 | 第61-62页 |
4.3.4 生命周期 | 第62页 |
4.4 生命周期碳排放改善评价 | 第62-77页 |
4.4.1 生命周期减排的敏感性分析 | 第62-70页 |
4.4.2 生命周期减排的经济性分析 | 第70-77页 |
第5章 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减排策略 | 第77-89页 |
5.1 生命周期视角的减排策略 | 第77-84页 |
5.1.1 公共建筑生命周期各阶段减排的一般性策略 | 第77-82页 |
5.1.2 公共建筑生命周期各阶段减排的针对性策略 | 第82-84页 |
5.2 碳交易视角的减排策略 | 第84-89页 |
5.2.1 推广基于碳交易的公共建筑减排经济评价模型 | 第85-86页 |
5.2.2 激励相关利益主体参与减排 | 第86-8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6.1 结论 | 第89-90页 |
6.2 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