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气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液相氧化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7-10页
1 文献综述第10-23页
    1.1 大气污染物的危害及排放现状第10-11页
        1.1.1 SO_2和NO_x的危害第10页
        1.1.2 SO_2和NO_x的排放现状第10-11页
    1.2 SO_2及NO_x的污染控制技术第11-17页
        1.2.1 氧化法脱硫脱硝技术第12-14页
        1.2.2 还原法脱硫脱硝技术第14-17页
    1.3 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第17-21页
        1.3.1 吸附/再生法同时脱硫脱硝第17-18页
        1.3.2 气固催化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第18页
        1.3.3 吸收剂喷射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第18-19页
        1.3.4 高能电子活化氧化技术第19-20页
        1.3.5 湿法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第20-21页
    1.4 研究意义、目的与内容第21-23页
        1.4.1 研究意义和目的第21-22页
        1.4.2 研究内容第22-23页
2 实验试剂、装置及分析检测方法第23-30页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23-24页
        2.1.1 实验试剂第23-24页
        2.1.2 实验仪器第24页
    2.2 实验方法及装置第24-26页
        2.2.1 模拟烟气的配制第24-25页
        2.2.2 氧化吸收装置及实验步骤第25-26页
    2.3 分析及计算方法第26-30页
        2.3.1 分析方法及标准曲线的绘制第26-29页
        2.3.2 脱除效率的计算第29-30页
3 过硫酸钠脱硝实验研究第30-42页
    3.1 氧化剂的选择第30-31页
    3.2 Na_2S_2O_8基本性质及脱硝反应第31页
    3.3 Na_2S_2O_8脱硝正交试验第31-33页
    3.4 吸收液初始pH值对Na_2S_2O_8体系脱硝效果的影响第33-35页
    3.5 过硫酸钠脱硝效果随时间的变化第35-36页
    3.6 过渡金属离子催化对体系脱硝率的影响第36-38页
        3.6.1 Fe~(2+)离子加入对脱硝效果的影响第36-37页
        3.6.2 Cu~(2+)离子第37-38页
        3.6.3 Zn~(2+)离子第38页
    3.7 在最优化条件下过渡金属离子对Na_2S_2O_8体系脱硝效果的影响第38-40页
    3.8 本章小结第40-42页
4 臭氧生成规律实验研究第42-50页
    4.1 黄磷诱发产生臭氧原理及臭氧氧化NO的反应第42-43页
    4.2 黄磷浓度对臭氧产生量的影响第43-44页
    4.3 反应温度对臭氧生成量的影响第44-45页
    4.4 气体流速对臭氧生成量的影响第45-46页
    4.5 搅拌速度对臭氧生成量的影响第46-48页
    4.6 氧气浓度对臭氧生成量的影响第48页
    4.7 本章小结第48-50页
5 黄磷乳浊液氧化脱硝过程研究第50-59页
    5.1 黄磷乳浊液氧化脱硝反应第50页
    5.2 黄磷浓度对脱硝率的影响第50-52页
    5.3 反应温度对脱硝率的影响第52-53页
    5.4 搅拌速度对脱硝率的影响第53-55页
    5.5 氧气浓度对脱硝率的影响第55页
    5.6 烟气流量对脱硝率的影响第55-56页
    5.7 P4/CaCO_3体系脱硝研究第56-58页
    5.8 本章小结第58-59页
6 P4/CaCO_3同时脱硫脱硝实验研究第59-66页
    6.1 碳酸钙浆液对SO_2的吸收性能及吸收过程中pH变化第59-60页
    6.2 碳酸钙浆液对不同浓度SO_2的吸收效果及反应后pH变化第60-61页
    6.3 P4/CaCO_3同时脱硫脱硝实验第61-63页
        6.3.1 SO_2含量变化对脱硫脱硝的影响第61-62页
        6.3.2 NO含量变化对脱硫脱硝的影响第62-63页
        6.3.3 脱除率随时间的变化第63页
    6.4 脱硫脱硝效果评价第63-64页
    6.5 本章小结第64-66页
7 结论与展望第66-68页
    7.1 结论第66页
    7.2 展望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3页
附录第73-81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第81-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潇河流域水资源水环境监测系统研究
下一篇:基于LCA的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及减排策略研究--以厦门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