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1 引言 | 第10-11页 |
2 证券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研究背景及概念界定 | 第11-21页 |
2.1 证券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2.1.1 香港“雷曼迷你债”事件及其影响 | 第11-13页 |
2.1.2 证券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 第13-15页 |
2.2 证券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概念 | 第15-21页 |
2.2.1 证券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概念 | 第15-18页 |
2.2.2 证券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监管对象 | 第18-21页 |
3 证券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理论依据 | 第21-24页 |
3.1 代理理论 | 第21-22页 |
3.2 特殊情况理论 | 第22页 |
3.3 招牌理论 | 第22-24页 |
4 我国适当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的必要性 | 第24-38页 |
4.1 我国证券投资者适当性监管规则的现状 | 第24-30页 |
4.1.1 我国证券投资者适当性监管规则概述 | 第24-26页 |
4.1.2 证监会关于证券投资者适当性的监管规则 | 第26-28页 |
4.1.3 证券业协会及证券交易所的适当性自律规则 | 第28-30页 |
4.2 我国证券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0-34页 |
4.2.1 适当性规定的立法目的不清晰 | 第30-31页 |
4.2.2 适当性规定的法律位阶不高 | 第31页 |
4.2.3 证券公司的适当性义务不统一 | 第31-32页 |
4.2.4 证券投资者分类制度不完善 | 第32-33页 |
4.2.5 适当性法律责任和投资者救济机制不健全 | 第33-34页 |
4.3 完善我国证券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必要性 | 第34-38页 |
4.3.1 改善投资者保护不足的证券市场环境的需要 | 第34-36页 |
4.3.2 平衡投资者与证券公司权利与义务关系的需要 | 第36-37页 |
4.3.3 完善证券法制体系建设的需要 | 第37-38页 |
5 完善我国证券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建议 | 第38-55页 |
5.1 明确我国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立法目的 | 第38-39页 |
5.2 提高我国适当性规定的法律位阶 | 第39-41页 |
5.3 整合证券公司的适当性义务 | 第41-46页 |
5.3.1 证券公司应了解证券产品或服务并予以分级 | 第42页 |
5.3.2 证券公司了解客户并予以分类的义务 | 第42-44页 |
5.3.3 明确证券公司适当性测评及风险揭示义务 | 第44-46页 |
5.3.4 明确证券公司适当性推销义务 | 第46页 |
5.3.5 明确证券公司适当性内部控制义务 | 第46页 |
5.4 完善证券投资者分类制度 | 第46-48页 |
5.4.1 明确我国证券投资者分类的标准 | 第47-48页 |
5.4.2 对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实行差异化保护 | 第48页 |
5.5 健全适当性法律责任和投资者救济渠道 | 第48-55页 |
5.5.1 健全证券公司的适当性法律责任 | 第48-51页 |
5.5.2 完善我国证券投资者的权利救济渠道 | 第51-55页 |
6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作者简历 | 第59-6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