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一) 选题目的 | 第9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9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一) 代表专著 | 第9-10页 |
(二) 代表论文 | 第10-11页 |
三、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创新点 | 第11-13页 |
(一)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第11页 |
(二) 创新点 | 第11-13页 |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的相互契合 | 第13-23页 |
一、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 第13-15页 |
(一) 文化与传统文化 | 第13-14页 |
(二) 中国传统文化 | 第14-15页 |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 | 第15-17页 |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第15-16页 |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 第16-17页 |
三、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相互契合 | 第17-23页 |
(一) 相互契合的可能性 | 第17-19页 |
(二) 相互契合的必然性 | 第19-23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良性互动 | 第23-33页 |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 第23-24页 |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首次提出 | 第23页 |
(二) 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的几种权威性观点 | 第23-24页 |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我见 | 第24页 |
二、 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 第24-26页 |
(一)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 第24-25页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第25-26页 |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创新的推动作用 | 第26-33页 |
(一) 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萌芽 | 第27页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 | 第27-28页 |
(三) 马克思主义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形态向现代化转型 | 第28-33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契合与提升的历史经验 | 第33-45页 |
一、 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现实根据 | 第33-38页 |
(一)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第33-35页 |
(二) 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 第35-38页 |
二、 借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历史成效 | 第38-41页 |
(一) 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 第39-40页 |
(二) 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实践经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 第40-41页 |
三、 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根基 | 第41-45页 |
(一) 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价值 | 第41-42页 |
(二) 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变革 | 第42-45页 |
结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