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混合动力汽车概述 | 第9-12页 |
1.1.1 混合动力汽车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2 混合动力汽车的分类和特点 | 第10-11页 |
1.1.3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2 混合动力汽车再生制动系统的研究背景和技术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再生制动系统的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2 再生制动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3.1 本课题的来源和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3.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2 插电式 CVT 混合动力汽车结构与再生制动系统研究 | 第17-25页 |
2.1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 第17-19页 |
2.1.1 串联式 PHEV 结构 | 第17-18页 |
2.1.2 并联式 PHEV 结构 | 第18-19页 |
2.1.3 混联式 PHEV 结构 | 第19页 |
2.2 PHEV 再生制动系统分析 | 第19-22页 |
2.2.1 PHEV 再生制动系统结构 | 第20-21页 |
2.2.2 再生制动的限值条件 | 第21-22页 |
2.3 再生制动系统评价指标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3 插电式 CVT 混合动力汽车制动力分配控制策略 | 第25-43页 |
3.1 汽车制动过程中的动力学计算分析 | 第25-33页 |
3.1.1 汽车制动动力学分析 | 第25-27页 |
3.1.2 汽车制动时的理想制动力分配 | 第27-29页 |
3.1.3 具有固定比值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 | 第29页 |
3.1.4 变比值制动器制动力分配 | 第29-33页 |
3.2 混合动力汽车制动过程中的整车制动力分析 | 第33-36页 |
3.2.1 发动机制动 | 第34-35页 |
3.2.2 电机再生制动 | 第35-36页 |
3.3 插电式 CVT 混合动力汽车制动力分配控制策略 | 第36-42页 |
3.3.1 基于最大化能量回收的制动力分配控制策略 | 第37-39页 |
3.3.2 定比例制动力分配控制策略 | 第39-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4 基于电池电机联合高效发电的 CVT 速比控制策略 | 第43-61页 |
4.1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锂电池效率特性分析 | 第43-51页 |
4.1.1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 第43-44页 |
4.1.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特性 | 第44-47页 |
4.1.3 表征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工作参数 | 第47-50页 |
4.1.4 锂离子电池的效率分析 | 第50-51页 |
4.2 ISG 电机工作原理和发电效率特性分析 | 第51-53页 |
4.2.1 ISG 电机特点 | 第51-52页 |
4.2.2 ISG 电机工作特性 | 第52-53页 |
4.3 电池/电机联合效率 | 第53-57页 |
4.3.1 电池/电机联合效率特性分析 | 第53-55页 |
4.3.2 电池/电机联合效率优化工作曲线 | 第55-57页 |
4.4 CVT 速比控制策略 | 第57-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61页 |
5 PHEV 再生制动系统仿真建模与分析 | 第61-83页 |
5.1 PHEV 再生制动系统建模思路 | 第61-62页 |
5.2 PHEV 再生制动系统建模 | 第62-70页 |
5.2.1 发动机模型 | 第62-63页 |
5.2.2 锂电池模型 | 第63-66页 |
5.2.3 ISG 电机模型 | 第66-67页 |
5.2.4 CVT 模型 | 第67-68页 |
5.2.5 整车动力学模型 | 第68-69页 |
5.2.6 再生制动控制模型 | 第69-70页 |
5.3 PHEV 再生制动系统在常规制动工况下的仿真与分析 | 第70-75页 |
5.3.1 30km/h 初始制动车速下的仿真分析 | 第71-73页 |
5.3.2 60km/h 初始制动车速下的仿真分析 | 第73-75页 |
5.4 PHEV 再生制动系统在典型城市循环工况下的仿真与分析 | 第75-80页 |
5.4.1 PHEV 在 ECE+EUDC 驱动循环工况下的仿真分析 | 第76-77页 |
5.4.2 PHEV 在 1015 驱动循环工况下的仿真分析 | 第77-78页 |
5.4.3 PHEV 在 UDDS 驱动循环工况下的仿真分析 | 第78-79页 |
5.4.4 PHEV 仿真结果分析 | 第79-8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0-8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83页 |
6.2 论文展望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附录 | 第91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或专利目录 | 第91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目录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