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地方旅游事业论文

厦漳泉区域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及优化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引言第9-13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1 理论意义第9-10页
        1.2.2 实践意义第10页
    1.3 研究方法第10-11页
        1.3.1 文献研究法第10页
        1.3.2 系统分析法第10-11页
        1.3.3 数理统计分析法第11页
        1.3.4 空间分析法第11页
    1.4 研究内容第11-12页
    1.5 技术路线第12-13页
第2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研究第13-23页
    2.1 区域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概念界定第13页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9页
        2.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2.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9页
    2.3 基础理论第19-20页
        2.3.1 点-轴理论第19-20页
        2.3.2 核心-边缘理论第20页
        2.3.3 网络开发理论第20页
        2.3.4 中心地理论第20页
    2.4 区域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形成机制第20-22页
        2.4.1 空间相互作用第20-21页
        2.4.2 距离衰减机制第21页
        2.4.3 集聚与扩散机制第21页
        2.4.4 功能互补机制第21-22页
    2.5 区域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优化目标第22-23页
        2.5.1 合理化第22页
        2.5.2 高级化第22页
        2.5.3 网络化第22-23页
第3章 厦漳泉区域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现状分析第23-47页
    3.1 区域旅游背景分析第23-24页
        3.1.1 区域概况第23页
        3.1.2 区域同城化进程加快第23-24页
    3.2 区域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影响因素分析第24-30页
        3.2.1 区位条件第24-25页
        3.2.2 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第25页
        3.2.3 区域旅游资源分布第25-29页
        3.2.4 区域旅游产业结构第29页
        3.2.5 制度与政府行为第29-30页
    3.3 区域旅游目的地空间要素结构分析第30-37页
        3.3.1 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第30-31页
        3.3.2 旅游集散地空间结构分析第31-34页
        3.3.3 旅游交通空间结构分析第34-37页
    3.4 区域旅游目的地空间等级结构分析第37-44页
        3.4.1 旅游经济场强分析第37-40页
        3.4.2 区域旅游集散地腹地研究第40-43页
        3.4.3 基于经济场强和资源优势度的旅游区划分第43-44页
    3.5 本章结论第44-47页
        3.5.1 区域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形态第44-45页
        3.5.2 区域旅游集散地空间等级结构明显第45页
        3.5.3 区位论在目的地空间结构研究中的影响第45页
        3.5.4 区域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受交通条件影响明显第45-46页
        3.5.5 目的地空间结构与旅游企业活动密切相关第46页
        3.5.6 区域旅游目的地发展存在屏蔽效应第46-47页
第4章 厦漳泉区域旅游目的地演变差异分析第47-52页
    4.1 区域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差异分析第47-49页
    4.2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区域旅游发展分析第49-50页
    4.3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5章 厦漳泉区域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优化第52-68页
    5.1 区域旅游目的地空间规划和功能定位第52-56页
        5.1.1 空间规划和功能定位第52-54页
        5.1.2 发展重点旅游区第54-56页
    5.2 区域旅游集散地等级体系构建第56-60页
        5.2.1 区域一级旅游集散地第58-59页
        5.2.2 区域二级旅游集散地第59页
        5.2.3 区域三级旅游集散地第59-60页
    5.3 区域旅游产品结构优化第60-62页
        5.3.1 “清新出门”旅游产品第60-61页
        5.3.2 “文化朝圣”旅游产品第61页
        5.3.3 “海洋天堂”旅游产品第61页
        5.3.4 “世外桃源”旅游产品第61-62页
        5.3.5 “魅力乡村“旅游产品第62页
        5.3.6 “闽南红“旅游产品第62页
        5.3.7 “最美高铁”旅游产品第62页
    5.4 区域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优化保障体系第62-66页
        5.4.1 同城化和城镇化建设等政策保障第62-63页
        5.4.2 区域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第63-64页
        5.4.3 加快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第64-65页
        5.4.4 强化区域旅游市场营销第65页
        5.4.5 不断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第65-66页
    5.5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6章 研究总结第68-71页
    6.1 主要结论第68-69页
    6.2 研究创新第69-70页
    6.3 讨论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7页
致谢第77-78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第78-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巴塞尔Ⅲ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古镇旅游纪念品游客购买偏好研究--以乌镇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