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6-19页 |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19-20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0-22页 |
第2章 巴塞尔协议的演进与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沿革 | 第22-35页 |
2.1 巴塞尔协议的演进历程 | 第22-28页 |
2.1.1 巴塞尔 Ⅰ 产生背景及监管内容 | 第22-24页 |
2.1.2 巴塞尔 Ⅱ 产生背景及监管内容 | 第24-25页 |
2.1.3 巴塞尔 Ⅲ 产生背景及监管新规 | 第25-28页 |
2.2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沿革 | 第28-30页 |
2.2.1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内涵 | 第28-29页 |
2.2.2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 | 第29-30页 |
2.3 金融监管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内在一致性 | 第30-35页 |
2.3.1 商业银行以实现三性平衡为经营目标 | 第30-31页 |
2.3.2 国际金融监管越来越重视银行的三性协调 | 第31-33页 |
2.3.3 三性平衡下金融监管与资产负债管理的一致性 | 第33-35页 |
第3章 巴塞尔 Ⅲ 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分析 | 第35-53页 |
3.1 巴塞尔 Ⅲ 在我国银行业实施情况 | 第35-37页 |
3.2 监管新规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影响 | 第37-50页 |
3.2.1 完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体系 | 第38-41页 |
3.2.2 促使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调整 | 第41-43页 |
3.2.3 缓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 | 第43-47页 |
3.2.4 约束商业银行财务杠杆和资产规模 | 第47-50页 |
3.3 监管新规对资产负债管理影响效应的机理分析 | 第50-53页 |
3.3.1 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衡量 | 第50页 |
3.3.2 影响效应的机理分析 | 第50-53页 |
第4章 巴塞尔 Ⅲ 对资产负债管理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53-68页 |
4.1 度量影响效应的指标选取 | 第53-55页 |
4.2 影响效应模型的构建 | 第55-59页 |
4.2.1 解释变量选取 | 第55-57页 |
4.2.2 样本数据选择 | 第57-58页 |
4.2.3 面板模型的构建 | 第58-59页 |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59-68页 |
4.3.1 面板数据平稳性检验 | 第59-61页 |
4.3.2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 第61-66页 |
4.3.3 主要结论 | 第66-68页 |
第5章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强化建议 | 第68-74页 |
5.1 优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 | 第68-69页 |
5.2 建立高度协调的流动性管理机制 | 第69-70页 |
5.3 加快推动资产负债管理的战略转型 | 第70-71页 |
5.4 建立以资本为核心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 | 第71-72页 |
5.5 构建价值导向型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