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家畜病毒学论文

陕西关中某羊场羊口疮病毒的分离鉴定与基因序列分析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文献综述第13-23页
    第一章 羊传染性脓疱病研究进展第13-23页
        1.1 病原学第13-14页
        1.2 流行病学第14-15页
        1.3 发病原因第15页
        1.4 临床症状第15-16页
            1.4.1 按病变部位分型第15-16页
            1.4.2 按严重程度分型第16页
        1.5 病理变化与发病机理第16-17页
        1.6 诊断第17-19页
            1.6.1 电子显微镜观察第17-18页
            1.6.2 血清学鉴定第18页
            1.6.3 PCR 鉴定第18-19页
        1.7 细胞分离培养第19页
        1.8 毒力基因和免疫调节基因第19-20页
        1.9 防控第20-21页
        1.10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1-23页
试验研究第23-56页
    第二章 陕西关中某羊场羊口疮的发病调查及分析第23-32页
        2.1 材料第23-25页
            2.1.1 病料第23页
            2.1.2 主要试剂第23页
            2.1.3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23-24页
            2.1.4 主要试剂的配制第24-25页
        2.2 方法第25-27页
            2.2.1 临床症状观察及发病统计第25页
            2.2.2 尸体剖检第25页
            2.2.3 病理切片的制备第25-26页
            2.2.4 病料采集第26页
            2.2.5 病毒 DNA 的提取第26页
            2.2.6 引物设计第26页
            2.2.7 B2L、FIL 和 VIR 基因的 PCR 鉴定及测序第26-27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7-30页
            2.3.1 临床症状观察及发病统计第27-29页
            2.3.2 尸体剖检第29页
            2.3.3 组织病理学观察第29页
            2.3.4 样品的 PCR 检测第29-30页
        2.4 讨论第30-31页
        2.5 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陕西关中某羊场羊口疮病毒的分离鉴定第32-40页
        3.1 材料第32-34页
            3.1.1 病料和细胞株第32页
            3.1.2 主要试剂第32页
            3.1.3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32-33页
            3.1.4 主要试剂的配制第33-34页
        3.2 方法第34-35页
            3.2.1 病毒分离第34页
            3.2.2 病毒生物学鉴定第34-35页
            3.2.3 分离病毒株 PCR 鉴定第35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5-38页
            3.3.1 病毒分离第35-36页
            3.3.2 ORFV 的生物学鉴定结果第36-37页
            3.3.3 B2L、F1L、VIR 基因的扩增第37-38页
        3.4 讨论第38-39页
        3.5 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ORFV-SXGZ 株 B2L、F1L 和 VIR 基因的进化分析第40-56页
        4.1 材料第40-42页
            4.1.1 毒株、菌株、载体第40页
            4.1.2 主要试剂和工具酶第40页
            4.1.3 主要仪器设备第40-41页
            4.1.4 主要试剂的配置第41-42页
        4.2 方法第42-44页
            4.2.1 B2L、F1L 及 VIR 目的基因的回收第42页
            4.2.2 B2L、F1L 和 VIR 基因与 pMD18-T 载体连接第42页
            4.2.3 连接产物的转化第42-43页
            4.2.4 阳性菌液的保存第43页
            4.2.5 重组质粒的提取第43-44页
            4.2.6 重组质粒的测序第44页
            4.2.7 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析第44页
            4.2.8 系统进化树的构建第44页
            4.2.9 B2L、F1L 及 VIR 基因的氨基酸位点分析第44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44-54页
            4.3.1 B2L、F1L 和 VIR 基因的测序结果第44-45页
            4.3.2 ORFV-SXGZ 分离株 B2L、F1L 和 VIR 基因的分子特性第45-48页
            4.3.3 ORFV-SXGZ-B2L、F1L 和 VIR 基因进化树的构建第48页
            4.3.4 ORFV-SXGZ 毒株的 B2L、F1L 及 VIR 基因氨基酸突变位点分析第48-54页
        4.4 讨论第54-55页
        4.5 小结第55-56页
结论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1页
附录第61-66页
    附录1 B2L 基因同源性分析所选毒株信息第61-62页
    附录2 F1L 和 VIR 基因同源性分析所选毒株信息第62-63页
    附录3 进化树所选取的副痘病毒属 B2L、F1L 及 VIR 基因第63-66页
英文缩略和中英文对照表第66-67页
致谢第67-68页
作者简介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死海嗜盐耐盐放线菌多样性研究及新属鉴定
下一篇:延河流域植物叶片与细根功能性状的时空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