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延河流域植物叶片与细根功能性状的时空变化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2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5-20页
        1.2.1 植物功能性状的定义第15页
        1.2.2 植物功能型的定义及其分类方法第15-17页
        1.2.3 植物功能性状对不同环境因子的响应第17页
        1.2.4 植物功能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和植物的生态策略第17-18页
        1.2.5 弃耕地植物群落演替动态第18-19页
        1.2.6 现有性状—环境关系研究存在的问题第19-20页
    1.3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3.1 延河流域植物叶片和细根功能性状的空间变异分析第20页
        1.3.2 环境及遗传背景对延河流域植物叶片和细根功能性状变异的影响分析第20页
        1.3.3 植物功能型组成与植物适应策略随退耕年限的变化第20-21页
    1.4 技术路线第21-22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基础第22-30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2-23页
    2.2 数据采集第23-30页
        2.2.1 性状指标选取第23-24页
        2.2.2 采样设计第24-27页
        2.2.3 植物性状数据采集第27-28页
        2.2.4 环境因子数据获取第28-29页
        2.2.5 土壤性状测定第29-30页
第三章 延河流域植物叶片和细根功能性状的空间变异分析第30-37页
    3.1 分析方法第30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0-36页
        3.2.1 植物功能性状随不同植被带的空间变化第30-32页
        3.2.2 物种水平上植物叶片与细根性状与环境因子的回归模型第32-35页
        3.2.3 不同植物科间植物功能性状的差异比较第35-36页
    3.3 讨论第36页
        3.3.1 不同植被带间植物功能性状的差异第36页
        3.3.2 不同植物类型间(植物科)植物功能性状变化规律第36页
    3.4 小结第36-37页
第四章 环境及遗传背景对植物叶片和细根功能性状变异的影响第37-46页
    4.1 分析方法第37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37-43页
        4.2.1 植物种间和种内叶片和细根功能性状的关系第37-39页
        4.2.2 植物功能性状变异影响因素分析第39-43页
    4.3 讨论第43-45页
        4.3.1 植物功能性状对权衡及植物适应策略第43页
        4.3.2 不同植被区植物的适应策略第43-44页
        4.3.3 不同系统发育背景植物的适应策略第44-45页
        4.3.4 环境及系统发育背景对植物功能性状的相对影响第45页
    4.4 小结第45-46页
第五章 植物功能型组成与适应策略随退耕年限的变化第46-57页
    5.1 分析方法第46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46-52页
        5.2.1 植被自然恢复主要时间序列及群落定量描述第46-48页
        5.2.2 植物功能性状的分布规律第48-49页
        5.2.3 植物功能型及植物生态适应策略划分第49-52页
        5.2.4 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植物功能型物种数量随群落演替的变化第52页
    5.3 讨论第52-56页
        5.3.1 不同功能型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第52-53页
        5.3.2 植物功能型组成和植物适应策略随退耕年限的变化规律第53-56页
    5.4 小结第56-5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7-60页
参考文献第60-66页
致谢第66-67页
作者简介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陕西关中某羊场羊口疮病毒的分离鉴定与基因序列分析
下一篇:峡谷型喀斯特不同生态系统植被与土壤的耦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