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传播的催眠效应研究--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双重视角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一、研究综述 | 第13-21页 |
(一)选题由来 | 第13-16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6-17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7-20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二、广告催眠效应的传播学解读 | 第21-35页 |
(一)广告催眠效应研究的宏观因素 | 第21-24页 |
1.“大广告”考辨 | 第21-23页 |
2.催眠效应的理性视角 | 第23-24页 |
(二)广告催眠效应 | 第24-32页 |
1.“世上最伟大的催眠术是广告” | 第24-26页 |
2.广告催眠效应的概念界定 | 第26-27页 |
3.广告催眠效应的常用手法 | 第27-32页 |
(三)广告催眠效应的两个误读 | 第32-35页 |
1.广告催眠效应不是广告睡眠 | 第32-33页 |
2.广告催眠效应异于催眠术 | 第33-35页 |
三、广告催眠效应的权威角色识别 | 第35-45页 |
(一)信息关键人的现实表征 | 第35-40页 |
1.信息关键人:社会中的优势人群 | 第35-38页 |
2.信息关键人:相对的社会民主 | 第38-39页 |
3.信息关键人:广告传播中的催眠权威者 | 第39-40页 |
(二)广告发布者的信息角色和信息地位 | 第40-42页 |
1.被媒体征服的社会:催眠效应的有利空间 | 第40-41页 |
2.虚拟权威者: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操纵者 | 第41页 |
3.强势传播者:日趋强大的社会意见影响者 | 第41-42页 |
(三)信息关键人与意见领袖、把关人 | 第42-45页 |
1.显而易见的意见领袖 | 第42-43页 |
2.不是“把关人”,却影响“把关人” | 第43-45页 |
四、广告催眠效应的运行机制 | 第45-55页 |
(一)广告催眠效应的运行环境 | 第45-51页 |
1.广告传播是“条鱼” | 第46-48页 |
2.“自我犒赏”与“自我炫耀” | 第48-50页 |
3.广告传播建构现代神话 | 第50-51页 |
(二)广告催眠效应的运行路径 | 第51-55页 |
1.广告主强烈的催眠意愿性 | 第51页 |
2.广告代理公司和媒介机构的催眠契合 | 第51-52页 |
3.受众对广告催眠的免疫缺失 | 第52-55页 |
五、广告催眠效应的构建模式 | 第55-65页 |
(一)广告主的主体构建模式 | 第55-60页 |
1.强势:权威地位的心理构建模式 | 第55-57页 |
2.认同:身份一致的激情构建模式 | 第57-58页 |
3.遵从:预设立场的压力构建模式 | 第58页 |
4.信任:熟人关系的攻心构建模式 | 第58-60页 |
(二)受众的主动构建模式 | 第60-62页 |
1.口碑传播——能动构建模式 | 第60-61页 |
2.攀比心理——内驱构建模式 | 第61-62页 |
(三)广告催眠的多元关系 | 第62-65页 |
1.广告人的自我催眠 | 第62-63页 |
2.广告人对广告主的催眠 | 第63页 |
3.广告主对受众的催眠 | 第63-65页 |
六、广告催眠效应的社会功能 | 第65-79页 |
(一)广告催眠效应的良性社会效应 | 第65-70页 |
1.社会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 第65-66页 |
2.教化民众,诠释文化进步 | 第66-68页 |
3.消费社会至关重要的交易杠杆 | 第68-69页 |
4.社会利益体的“博弈术” | 第69-70页 |
(二)广告催眠效应的负面社会效应 | 第70-73页 |
1.违背民意的不良催眠效应 | 第70-71页 |
2.颠覆和对抗传统文化 | 第71-72页 |
3.审美“客体”的泛滥和贬值 | 第72-73页 |
(三)广告催眠效应的社会趋同 | 第73-79页 |
1.广告主的广告功能理性化趋向 | 第73-74页 |
2.广告人的广告创意理念职业化趋向 | 第74-75页 |
3.广告媒介的利益平衡化趋向 | 第75-76页 |
4.广告催眠的终极人文关怀 | 第76-79页 |
结语 | 第79-81页 |
注释 | 第81-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后记 | 第87-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