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生理心理学论文

驾驶疲劳检测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引言第8-10页
1 文献综述第10-23页
    1.1 驾驶疲劳的定义第10-11页
        1.1.1 疲劳的定义第10页
        1.1.2 驾驶疲劳的定义第10-11页
    1.2 驾驶疲劳的特点第11-12页
        1.2.1 驾驶疲劳的生理特点第11页
        1.2.2 驾驶疲劳的心理特点第11-12页
    1.3 驾驶疲劳的检测指标第12-16页
        1.3.1 客观检测第12-15页
        1.3.2 主观检测第15-16页
    1.4 驾驶疲劳的影响因素第16-19页
        1.4.1 工作任务第16-17页
        1.4.2 睡眠第17-19页
    1.5 驾驶疲劳的改善措施第19-21页
        1.5.1 驾驶员自我唤醒第19-20页
        1.5.2 公路预警系统第20页
        1.5.3 疲劳预警系统第20-21页
        1.5.4 法律法规第21页
    1.6 驾驶疲劳的相关研究第21-23页
2 问题的提出第23-25页
    2.1 以往研究的不足第23页
    2.2 本研究创新之处第23页
    2.3 研究目的第23-24页
    2.4 研究假设第24-25页
3 研究方法第25-28页
    3.1 实验对象第25页
    3.2 实验设备与材料第25页
        3.2.1 实验设备第25页
        3.2.2 实验材料第25页
    3.3 实验设计第25页
    3.4 实验过程第25-28页
        3.4.1 采集血压、血氧饱和度指标第25-26页
        3.4.2 采集 HRV 指标第26页
        3.4.3 采集 EEG 指标第26页
        3.4.4 采集 ERP 指标第26-28页
4 结果分析第28-33页
    4.1 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的统计分析第28页
    4.2 心率变异性的统计分析第28-29页
    4.3 自发电位的统计分析第29-30页
    4.4 事件相关电位的统计分析第30-31页
    4.5 上述各显著指标和脑电显著指标相关性的统计分析第31-33页
        4.5.1 LF/HF 与θ波相关性的统计分析第31页
        4.5.2 LF/HF 与β波相关性第31页
        4.5.3 LF/HF 与 P2 波相关性的统计分析第31-33页
5 讨论第33-38页
    5.1 驾驶疲劳前后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第33-34页
    5.2 驾驶疲劳前后心率变异性的变化第34-35页
    5.3 驾驶疲劳前后自发电位的变化第35-36页
    5.4 驾驶疲劳前后事件相关电位的变化第36-37页
    5.5 相关关系第37-38页
6 研究局限及研究展望第38-39页
结论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43-44页
致谢第44-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联想学习能力、中央执行系统功能与流体智力关系的研究
下一篇:不同自尊类型高中生归因方式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