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渝线旅客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与算法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3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外研究动态、水平 | 第11-12页 |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内容 | 第12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2-13页 |
2 兰渝线技术概况分析 | 第13-19页 |
2.1 兰渝线概述 | 第13-14页 |
2.1.1 兰渝线建设意义 | 第14页 |
2.2 兰渝线相关技术标准 | 第14-15页 |
2.3 兰渝线线路车站分布 | 第15-16页 |
2.4 兰渝线车站作业 | 第16-19页 |
2.4.1 中间站作业 | 第16-17页 |
2.4.2 区段站作业 | 第17-19页 |
3 兰渝线客运量预测研究 | 第19-31页 |
3.1 兰渝线客流及旅客列车分类 | 第19-21页 |
3.1.1 客流特征及其分类 | 第19-20页 |
3.1.2 旅客列车分类 | 第20-21页 |
3.2 兰渝通道客运现状分析 | 第21页 |
3.3 兰渝线客源及客运量结构分析 | 第21-22页 |
3.3.1 客源情况分析 | 第21页 |
3.3.2 客流量组成结构分析 | 第21-22页 |
3.4 兰渝线客运量预测 | 第22-30页 |
3.4.1 技术流程与操作步骤 | 第22-23页 |
3.4.2 兰渝线客流量预测 | 第23-29页 |
3.4.3 兰渝线客流层次分析 | 第29-3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4 兰渝线旅客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与算法研究 | 第31-51页 |
4.1 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定义与构成 | 第31-33页 |
4.2 兰渝线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影响因素 | 第33-35页 |
4.3 列车开行方案相关量分析 | 第35-36页 |
4.3.1 铁路运营收益 | 第35-36页 |
4.3.2 旅客出行成本 | 第36页 |
4.4 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建立 | 第36-42页 |
4.4.1 开行方案相关条件假设 | 第36页 |
4.4.2 模型符号定义 | 第36-37页 |
4.4.3 模型优化目标 | 第37-39页 |
4.4.4 模型约束条件 | 第39-41页 |
4.4.5 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 | 第41-42页 |
4.5 模型求解思路及算法设计 | 第42-49页 |
4.5.1 确定列车种类 | 第42-43页 |
4.5.2 列车运行区段、开行对数确定 | 第43-46页 |
4.5.3 列车停站方案确定 | 第46-49页 |
4.6 算法设计 | 第49-5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5 兰渝线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编制 | 第51-66页 |
5.1 开行方案模型中参数取值 | 第51-53页 |
5.2 兰渝线列车开行方案 | 第53-64页 |
5.3 列车开行方案评价 | 第64-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结论 | 第66页 |
6.2 展望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