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铁路风沙灾害防治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风沙灾害治理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风沙灾害治理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国内铁路风沙灾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 第12-13页 |
1.3.1 工程固沙措施 | 第12页 |
1.3.2 化学固沙措施 | 第12-13页 |
1.3.3 植物固沙措施 | 第13页 |
1.3.4 综合防治措施 | 第13页 |
1.4 国内铁路风沙灾害治理模式剖析 | 第13-17页 |
1.4.1 包兰铁路沙坡头段风沙灾害防护体系 | 第13-14页 |
1.4.2 干武铁路石峡子段铁路风沙灾害防护体系 | 第14-15页 |
1.4.3 兰新铁路玉门段风沙灾害防护体系 | 第15-16页 |
1.4.4 青藏铁路柯柯—格尔木段风沙灾害防护体系 | 第16-17页 |
2 太中银铁路沿线风沙灾害及植被调查 | 第17-28页 |
2.1 太中银铁路沿线地形、地貌特点 | 第17页 |
2.2 铁路沿线气候及水文特征 | 第17-18页 |
2.3 铁路沿线风沙灾害调查 | 第18-24页 |
2.3.1 风沙灾害产生的原因调查 | 第18-19页 |
2.3.2 太中银铁路沿线沙源调查 | 第19-22页 |
2.3.3 太中银铁路沿线风沙灾害形式调查 | 第22-24页 |
2.4 太中银铁路沿线植被调查 | 第24-28页 |
3 太中银铁路沿线风沙流活动规律研究 | 第28-38页 |
3.1 沙粒粒径范围 | 第28页 |
3.2 平坦流沙区干沙层厚度 | 第28-30页 |
3.3 主害风向及起沙风速研究 | 第30-31页 |
3.4 风沙流结构 | 第31-32页 |
3.5 沙丘移动特点及速度 | 第32-35页 |
3.6 输沙量 | 第35-38页 |
4 太中银铁路沿线风沙灾害治理措施研究 | 第38-85页 |
4.1 治理原则 | 第38页 |
4.2 治理措施研究 | 第38-85页 |
4.2.1 阻沙措施研究 | 第38-54页 |
4.2.2 固沙措施研究 | 第54-69页 |
4.2.3 固阻结合措施研究 | 第69-76页 |
4.2.4 植物治沙措施研究 | 第76-77页 |
4.2.5 高大流动沙丘治理措施研究 | 第77-85页 |
5 太中银铁路沿线风沙灾害防护体系建立 | 第85-90页 |
5.1 植物单一防护体系 | 第85页 |
5.2 工程单一防护体系 | 第85-86页 |
5.3 综合防护体系 | 第86-90页 |
5.3.1 草方格沙障与植物措施结合的综合防护体系 | 第86-87页 |
5.3.2 格状防沙网与植物措施结合的综合防护体系 | 第87-88页 |
5.3.3 前阻后固、固阻结合的综合防护体系 | 第88-90页 |
6 结论与创新点 | 第90-92页 |
6.1 结论 | 第90-91页 |
6.2 创新点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