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以南京市江宁区大学城城建为例

中文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页
绪论第6-14页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第6-8页
    二、研究综述第8-13页
        (一) 国内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现状第8-11页
        (二) 国外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现状第11-12页
        (三) 关于失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第12-13页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13-14页
        (一) 研究方法第13页
        (二) 创新之处第13-14页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第14-19页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4-17页
        (一) 失地农民的概念梳理和界定第14-15页
        (二) “城镇化”的基本内涵第15-16页
        (三) 失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第16-17页
    二、失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第17-19页
        (一) 马克思主义本质论第17页
        (二)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第17-18页
        (三)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论第18-19页
第二章 失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考察第19-42页
    一、拆迁基本情况调查第20-26页
        (一) 农民失地进城是我国城镇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第20-21页
        (二) 失地农民大多愿意配合政府拆迁,少数为个人私利第21-23页
        (三) 经济补偿偏低,补偿款迟迟未到位,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第23-25页
        (四) 失地农民存在挥霍补偿款和互相攀比的思想第25-26页
    二、失地农民对市民身份的思想认识第26-27页
        (一) 说不清的市民身份第26页
        (二) 失地农民的身份很尴尬第26-27页
    三、失地农民就业难的思想困境第27-30页
        (一) 失地农民就业率不高第27页
        (二) 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的因素第27-30页
    四、新环境给失地农民带来的思想变化第30-34页
        (一) 失地农民对新环境很满意第30-31页
        (二) 失地农民进城担忧多第31-32页
        (三) 失地农民大都对公共事务淡漠,对感兴趣的活动积极参与第32-34页
    五、失地农民文化生活第34-36页
        (一) 失地农民文化生活内容匮乏第34-35页
        (二) 失地农民文化风气堪忧,本土文化淡漠,封建迷信思想泛滥第35-36页
    六、失地农民道德风尚情况第36-38页
        (一) 失地农民社会公德心有待提高第36-37页
        (二) 失地农民有待增强尽孝意识,培养勤俭、奋斗精神第37-38页
    七、基层党组织对失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第38-39页
        (一) 社区基层党组织政策宣传不到位,宣传载体单一第38-39页
        (二) 社区基层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和服务意识有待提高第39页
    八、失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分析及主要存在的问题第39-42页
第三章 解决失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第42-56页
    一、失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的原则第42-44页
        (一)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第42-43页
        (二) 教育主客体互动原则第43页
        (三) 疏与导相结合原则第43-44页
        (四) 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第44页
    二、解决失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第44-56页
        (一) 失地农民自身转变观念,主动学习,融入社会第44-47页
        (二) 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加强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思想引领作用第47-49页
        (三) 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并给予失地农民社会关怀第49-51页
        (四) 优化失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第51-54页
        (五) 发挥大众传媒载体在失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第54-56页
结语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0页
附录一第60-69页
致谢第69-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教育方法途径研究
下一篇: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法治与道德归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