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论 | 第7-14页 |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4页 |
(一)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二)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三)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2-13页 |
(四)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一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领建设概述 | 第14-22页 |
一、本领概述 | 第14-17页 |
(一) 本领的基本内涵 | 第14页 |
(二) 本领的特点 | 第14-16页 |
(三) 本领问题的提出 | 第16-17页 |
二、本领建设的涵义 | 第17-18页 |
(一) 本领建设概念的提出 | 第17页 |
(二) 本领建设的基本内涵 | 第17-18页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领建设概述 | 第18-22页 |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领建设基本内涵解析 | 第18-19页 |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领建设的意义 | 第19-22页 |
第二章 “本领恐慌”和本领不足现象概述 | 第22-35页 |
一、“本领恐慌”的内涵解读 | 第22-23页 |
(一) “本领恐慌”解读的必要性 | 第22页 |
(二) “本领恐慌”的意涵界定 | 第22-23页 |
二、“本领恐慌”产生的原因 | 第23-25页 |
(一) “本领恐慌”源于忧患意识 | 第23-24页 |
(二) “本领恐慌”源于点状“黑暗思维” | 第24页 |
(三) “本领恐慌”源于本领缺失 | 第24-25页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领不足的主要表现 | 第25-28页 |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领不足的原因 | 第28-35页 |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本领与形势的不相适应 | 第28-30页 |
(二) 教育对象的新变化引发了教育者本领的相对不足 | 第30-31页 |
(三) 队伍建设中的弊病弱化了本领提升的积极性 | 第31-32页 |
(四)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争议影响了本领提升的信心 | 第32-35页 |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领建设的基本对策 | 第35-46页 |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增强自身本领 | 第35-39页 |
(一)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 第35-36页 |
(二) 增强自我认知的本领,提升自我定位的科学性 | 第36-37页 |
(三) 增强学习知识的本领,提高自身理论素养 | 第37页 |
(四) 增强解决问题的本领,提升职业技能水平 | 第37-38页 |
(五) 增强技术运用的本领,提升信息掌控能力 | 第38-39页 |
二、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 | 第39-42页 |
(一) 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革新工作 | 第39-40页 |
(二) 规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 | 第40页 |
(三)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者人事制度的管理 | 第40-41页 |
(四) 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 | 第41-42页 |
(五)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化 | 第42页 |
三、借助社会资源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第42-46页 |
(一) 合理利用网络的有用社会信息 | 第43页 |
(二) 充分挖掘教育基地的教化作用 | 第43-44页 |
(三) 积极利用有益的社区教育资源 | 第44-46页 |
结束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一、论著部分 | 第47-48页 |
二、论文部分 | 第48-5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后记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