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流域水文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流域水文模拟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1-23页 |
2 DEM数据源获取与处理 | 第23-33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3-24页 |
2.2 数据源简介 | 第24-25页 |
2.2.1 LiDAR技术 | 第24-25页 |
2.2.2 SRTM数据 | 第25页 |
2.2.3 ASTERGDEM数据 | 第25页 |
2.3 数据源获取与预处理 | 第25-31页 |
2.3.1 LiDAR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 第25-30页 |
2.3.2 SRTMDEM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 第30-31页 |
2.3.3 ASTERGDEM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 第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3 多尺度DEM对流域地形表达的影响 | 第33-47页 |
3.1 坡度坡向提取方法 | 第33-34页 |
3.2 地形表达提取分析 | 第34-44页 |
3.2.1 高程提取分析 | 第34-35页 |
3.2.2 坡度提取分析 | 第35-43页 |
3.2.3 坡向提取分析 | 第43-4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4-47页 |
4 多尺度DEM对地形水文指数与特征参数的影响 | 第47-61页 |
4.1 地形水文指数与特征参数的提取方法 | 第47-49页 |
4.1.1 地形水文指数提取方法 | 第47-48页 |
4.1.2 特征参数提取方法 | 第48-49页 |
4.2 地形水文指数提取分析 | 第49-58页 |
4.2.1 坡度坡长因子提取分析 | 第49-52页 |
4.2.2 地形湿度指数提取分析 | 第52-55页 |
4.2.3 汇流动力指数提取分析 | 第55-58页 |
4.3 特征参数提取分析 | 第58-60页 |
4.3.1 流域面积提取分析 | 第58-59页 |
4.3.2 河道长度和河网密度提取分析 | 第59-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5 多尺度DEM对SWAT模型的水文模拟影响 | 第61-75页 |
5.1 SWAT模型 | 第61-62页 |
5.1.1 SWAT模型简介 | 第61页 |
5.1.2 SWAT模型原理 | 第61-62页 |
5.2 模型基础数据库的建立 | 第62-64页 |
5.2.1 土地利用数据 | 第62页 |
5.2.2 土壤数据 | 第62-63页 |
5.2.3 气象数据 | 第63-64页 |
5.3 划分子流域和生成水文响应单元(HRUs) | 第64-66页 |
5.3.1 子流域划分 | 第64-65页 |
5.3.2 土地利用/覆被、土壤类型以及坡度的重分类 | 第65页 |
5.3.3 划分水文响应单元(HRUs) | 第65-66页 |
5.4 SWAT模型参数率定与模型校正 | 第66-68页 |
5.4.1 参数率定 | 第66-67页 |
5.4.2 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 第67-68页 |
5.5 流域水文效应模拟分析 | 第68-74页 |
5.5.1 不同分辨率DEM数据的水文效应模拟分析 | 第68-71页 |
5.5.2 不同数据源DEM数据的水文效应模拟分析 | 第71-7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5-79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第75-76页 |
6.1.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5-76页 |
6.1.2 主要创新点 | 第76页 |
6.2 展望 | 第76-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作者简历 | 第85-8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