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承载地域文化的街道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 第10页 |
1.1.2 地域文化逐渐脱离于街道实体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街道地域性景观的相关理论说明 | 第12-15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4 研究方法与结构 | 第15-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2 研究结构 | 第15-18页 |
2 街道及其地域性景观的基本理论阐述 | 第18-26页 |
2.1 街道理论概述 | 第18-19页 |
2.1.1 街道的概念 | 第18页 |
2.1.2 街道的特征 | 第18页 |
2.1.3 街道的分类 | 第18-19页 |
2.1.4 街道的功能 | 第19页 |
2.2 街道景观的理论概述 | 第19-20页 |
2.2.1 街道景观的概念 | 第19-20页 |
2.2.2 街道景观的组成部分 | 第20页 |
2.3 地域文化的理论概述 | 第20-21页 |
2.3.1 地域文化的概念 | 第20页 |
2.3.2 地域文化的特征 | 第20-21页 |
2.3.3 地域文化的形成因素 | 第21页 |
2.4 地域文化与街道景观之间的联系 | 第21-23页 |
2.4.1 地域文化是塑造街道景观的必备前提 | 第21页 |
2.4.2 地域文化的应用能有效提升街道景观的内涵 | 第21-22页 |
2.4.3 地域文化对街道景观的视觉感受起决定作用 | 第22页 |
2.4.4 地域性街道景观与城市个性相辅相成 | 第22-23页 |
2.5 地域性街道景观的重要构成 | 第23-26页 |
2.5.1 自然环境类 | 第23页 |
2.5.2 历史人文类 | 第23-26页 |
3 地域文化在街道景观中应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26-30页 |
3.1 地域文化在街道景观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 第26-28页 |
3.1.1 传统街道遭破坏,街巷气息被弱化 | 第26-27页 |
3.1.2 历史文化遗产、传统产业的消失 | 第27-28页 |
3.1.3 街道景观的文化底蕴较为“浅显” | 第28页 |
3.1.4 无逻辑的街道景观 | 第28页 |
3.2 街道景观丧失地域性的原由 | 第28-30页 |
3.2.1 城市土地的不合理利用 | 第28-29页 |
3.2.2 机动车依赖性的增加 | 第29页 |
3.2.3 “标准模式”下的街道发展不利于地域文化的保护 | 第29页 |
3.2.4 街道景观设计的水平不够 | 第29-30页 |
4 街道地域性景观设计的实例分析 | 第30-58页 |
4.1 西蜀第一街——成都锦里 | 第30-43页 |
4.1.1 成都城市背景和性格分析 | 第30-31页 |
4.1.2 锦里古街发展背景 | 第31页 |
4.1.3 锦里地域文化背景分析 | 第31-32页 |
4.1.4 锦里地域性街道景观元素的分析 | 第32-41页 |
4.1.5 关于锦里地域性景观设计的启示 | 第41-43页 |
4.2 西安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区 | 第43-55页 |
4.2.1 西安城市性格和特色分析 | 第43页 |
4.2.2 袁家村发展背景 | 第43页 |
4.2.3 袁家村地域文化背景分析 | 第43-44页 |
4.2.4 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区”的地域性街道景观元素的分析 | 第44-55页 |
4.2.5 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区”地域性景观设计的启示 | 第55页 |
4.3 成都锦里与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区”地域性街道景观的比较 | 第55-58页 |
4.3.1 锦里与“关中印象体验区”街道景观的共同特征 | 第55-56页 |
4.3.2 锦里与袁家村街道景观的差异处 | 第56-58页 |
5 地域文化在街道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对策解析 | 第58-68页 |
5.1 塑造地域性街道景观的首要前提——对所处区域进行文化定位 | 第58-60页 |
5.1.1 抓住地域文化内涵,完成街区与城市定位 | 第58-59页 |
5.1.2 以民俗活动为媒介,发扬地域文化 | 第59页 |
5.1.3 对街区整体空间进行有机更新 | 第59-60页 |
5.2 塑造街道地域性景观的泉源——地域意向符号的提取 | 第60-61页 |
5.2.1 认知地域文化元素——发掘历史文化 | 第60页 |
5.2.2 地域文化元素的提取——形成设计元素 | 第60页 |
5.2.3 地域文化元素的归纳——创造设计符号 | 第60-61页 |
5.2.4 地域文化元素的创新——过去与现在碰撞的火花 | 第61页 |
5.3 营造地域性街道景观的策略 | 第61-65页 |
5.3.1 保护历史文化资源 | 第61-62页 |
5.3.2 将地域文化特色融入设计思想之中 | 第62页 |
5.3.3 营造地域性街道景观的表达手法 | 第62-63页 |
5.3.4 再现城市“老招牌” | 第63-64页 |
5.3.5 本土资源材料的使用 | 第64-65页 |
5.4 地域文化在街道景观中的具体应用 | 第65-68页 |
5.4.1 座椅 | 第65页 |
5.4.2 垃圾箱 | 第65页 |
5.4.3 雕塑小品 | 第65-66页 |
5.4.4 地面铺装 | 第66页 |
5.4.5 照明设施 | 第66-67页 |
5.4.6 标志标牌 | 第67-68页 |
6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作者简历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