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景观人类学视角下的鹤山村废弃矿区景观修复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1.2.1 研究目的第10-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页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第11-12页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16页
        1.4.1 景观人类学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第12-13页
        1.4.2 山村人居环境国内相关研究进展第13-15页
        1.4.3 废弃矿区景观修复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第15-16页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6-19页
        1.5.1 研究方法第16-18页
        1.5.2 技术路线第18-19页
2 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第19-31页
    2.1 景观人类学相关理论第19-22页
        2.1.1 景观人类学的定义第19页
        2.1.2 景观人类学的研究对象第19-21页
        2.1.3 景观人类学研究的框架及内容第21页
        2.1.4 景观人类学的视角第21-22页
    2.2 人居环境学相关理论第22-24页
        2.2.1 人居环境相关概念第22-23页
        2.2.2 人居环境建设的目的第23页
        2.2.3 人居环境的分类第23-24页
        2.2.4 山地人居环境特点第24页
    2.3 景观修复相关理论第24-31页
        2.3.1 景观修复的相关概念第24-25页
        2.3.2 废弃矿区的类型及特点第25-26页
        2.3.3 废弃矿区景观修复的原则第26-27页
        2.3.4 废弃矿区景观修复的目标第27-28页
        2.3.5 废弃矿区景观修复的措施第28-31页
3 鹤山村调查与分析第31-66页
    3.1 鹤山村调研分类第31-32页
    3.2 鹤山村概况调查第32-40页
        3.2.1 鹤山村自然环境调查第32-36页
            3.2.1.1 地形地貌第32-33页
            3.2.1.2 区位第33页
            3.2.1.3 交通区位第33-34页
            3.2.1.4 气候第34页
            3.2.1.5 土壤第34页
            3.2.1.6 水体第34-35页
            3.2.1.7 矿产资源第35页
            3.2.1.8 生物多样性第35-36页
        3.2.2 鹤山村自然环境调查结论第36页
        3.2.3 鹤山村人文社会经济调查第36-40页
        3.2.4 鹤山村人文经济社会调查结论第40页
    3.3 鹤山村雄黄矿砷污染受损调研第40-58页
        3.3.1 鹤山村村落自然环境破坏调查第41-51页
        3.3.2 鹤山村自然环境破坏调查结论第51页
        3.3.3 鹤山村村民生活背景破坏调查第51-55页
        3.3.4 鹤山村村民生活背景破坏调查结论第55-56页
        3.3.5 鹤山村社会生产破坏调查第56-58页
        3.3.6 鹤山村社会生产破坏调查结论第58页
    3.4 景观人类学视角下的鹤山村“空间”特征分析第58-60页
        3.4.1 鹤山村选址第58-59页
        3.4.2 村落的整体形态第59-60页
        3.4.3 鹤山村村落空间格局第60页
    3.5 景观人类学视角下的鹤山村“场所”特征分析第60-64页
        3.5.1 建筑布局第60-62页
        3.5.2 建筑类型第62-63页
        3.5.3 鹤山村村民人居休闲活动第63-64页
    3.6 鹤山村调研结论第64-66页
        3.6.1 鹤山村“空间文化”特征总结第64页
        3.6.2 鹤山村“场所文化”特征总结第64-66页
4 景观人类学视角下的鹤山村废弃矿区景观修复第66-100页
    4.1 景观人类学视角下的鹤山村废弃矿区总体修复策略第66-71页
        4.1.1 景观人类学视角下的鹤山村废弃矿区景观修复模型第66-67页
        4.1.2 景观人类学视角下鹤山村废弃矿区景观修复目标第67页
        4.1.3 景观人类学视角下的鹤山村废弃矿区景观修复策略第67-68页
        4.1.4 景观人类学视角下的鹤山村废弃矿区景观修复格局第68-71页
    4.2 景观人类学空间文化视角的鹤山村废弃矿区景观修复第71-91页
        4.2.1 鹤山村村落整体形与色的构建第71-81页
        4.2.2 鹤山村村落整体结构与系统优化第81-89页
        4.2.3 外部文化对鹤山村现状认知第89-91页
    4.3 景观人类学场所文化视角的鹤山村废弃矿区景观修复第91-100页
        4.3.1 鹤山村人居生活要素重建第92-96页
        4.3.2 鹤山村内部空间结构优化第96-100页
5 结论与展望第100-102页
    5.1 研究结论第100页
    5.2 论文创新点第100-101页
    5.3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第101-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6页
致谢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既有住区生态品质提升路径与评价研究
下一篇:基于角色参与的当前中国乡村建设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