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生态发展的世界环境 | 第9-10页 |
1.1.2 对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3.3 述评 | 第21-22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1.4.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2-2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2 论文研究的基础理论和概念界定 | 第27-35页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7-30页 |
2.1.1 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 第27页 |
2.1.2 可持续、低碳和生态理念的交织融合 | 第27-30页 |
2.2 系统工程理论 | 第30-31页 |
2.2.1 系统工程的涵义 | 第30页 |
2.2.2 系统工程的特点 | 第30-31页 |
2.3 概念与对象界定 | 第31-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3 城市既有住区生态品质的提升路径 | 第35-49页 |
3.1 城市既有住区生态品质提升的内涵 | 第35-36页 |
3.2 住区生态品质提升的原则 | 第36-37页 |
3.2.1 尊重自然与人文环境 | 第36页 |
3.2.2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 第36页 |
3.2.3 政府引导,居民参与 | 第36-37页 |
3.3 住区生态品质提升的总体思路 | 第37-38页 |
3.3.1 确定合适的生态品质提升单元 | 第37页 |
3.3.2 保持住区的多元化发展 | 第37页 |
3.3.3 客观考虑建筑实体存留 | 第37-38页 |
3.4 住区生态品质提升路径 | 第38-48页 |
3.4.1 物质形态方面 | 第38-45页 |
3.4.2 社会形态方面 | 第45-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4 基于LBCR要素赋分的城市既有住区生态品质评价 | 第49-79页 |
4.1 城市既有住区生态品质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思路 | 第49-51页 |
4.2 建立评价结构模型 | 第51-52页 |
4.3 城市既有住区生态品质评价指标体系 | 第52-54页 |
4.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52-53页 |
4.3.2 评价体系框架的构建 | 第53-54页 |
4.4 城市既有住区生态品质评价方法 | 第54-77页 |
4.4.1 选择评价标准 | 第54页 |
4.4.2 城市既有住区生态品质评价体系与指标项系统 | 第54-74页 |
4.4.3 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74-7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5 案例分析 | 第79-89页 |
5.1 项目背景 | 第79-80页 |
5.1.1 住区概况 | 第79页 |
5.1.2 建筑概况 | 第79-80页 |
5.2 住区生态品质提升的方案设计与实施 | 第80-83页 |
5.2.1 方案设计 | 第80-82页 |
5.2.2 方案实施 | 第82-83页 |
5.3 住区生态品质评价 | 第83-87页 |
5.3.1 实地调研与调查问卷基本信息 | 第83-85页 |
5.3.2 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85-86页 |
5.3.3 指标项量化赋值及结果分析 | 第86-8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6.1 结论 | 第89-90页 |
6.2 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附录A 城市既有住区生态品质提升评价体系调查问卷 | 第95-97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及荣誉)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