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城市既有住区生态品质提升路径与评价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9-27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1 生态发展的世界环境第9-10页
        1.1.2 对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第10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1.3 文献综述第11-22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7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7-21页
        1.3.3 述评第21-22页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2-25页
        1.4.1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2-23页
        1.4.2 研究方法第23-24页
        1.4.3 技术路线第24-25页
    1.5 本章小结第25-27页
2 论文研究的基础理论和概念界定第27-35页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7-30页
        2.1.1 可持续发展的涵义第27页
        2.1.2 可持续、低碳和生态理念的交织融合第27-30页
    2.2 系统工程理论第30-31页
        2.2.1 系统工程的涵义第30页
        2.2.2 系统工程的特点第30-31页
    2.3 概念与对象界定第31-33页
    2.4 本章小结第33-35页
3 城市既有住区生态品质的提升路径第35-49页
    3.1 城市既有住区生态品质提升的内涵第35-36页
    3.2 住区生态品质提升的原则第36-37页
        3.2.1 尊重自然与人文环境第36页
        3.2.2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第36页
        3.2.3 政府引导,居民参与第36-37页
    3.3 住区生态品质提升的总体思路第37-38页
        3.3.1 确定合适的生态品质提升单元第37页
        3.3.2 保持住区的多元化发展第37页
        3.3.3 客观考虑建筑实体存留第37-38页
    3.4 住区生态品质提升路径第38-48页
        3.4.1 物质形态方面第38-45页
        3.4.2 社会形态方面第45-48页
    3.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4 基于LBCR要素赋分的城市既有住区生态品质评价第49-79页
    4.1 城市既有住区生态品质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思路第49-51页
    4.2 建立评价结构模型第51-52页
    4.3 城市既有住区生态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第52-54页
        4.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第52-53页
        4.3.2 评价体系框架的构建第53-54页
    4.4 城市既有住区生态品质评价方法第54-77页
        4.4.1 选择评价标准第54页
        4.4.2 城市既有住区生态品质评价体系与指标项系统第54-74页
        4.4.3 指标权重的计算第74-77页
    4.5 本章小结第77-79页
5 案例分析第79-89页
    5.1 项目背景第79-80页
        5.1.1 住区概况第79页
        5.1.2 建筑概况第79-80页
    5.2 住区生态品质提升的方案设计与实施第80-83页
        5.2.1 方案设计第80-82页
        5.2.2 方案实施第82-83页
    5.3 住区生态品质评价第83-87页
        5.3.1 实地调研与调查问卷基本信息第83-85页
        5.3.2 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的确定第85-86页
        5.3.3 指标项量化赋值及结果分析第86-87页
    5.4 本章小结第87-89页
6 结论与展望第89-91页
    6.1 结论第89-90页
    6.2 展望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95页
附录A 城市既有住区生态品质提升评价体系调查问卷第95-97页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及荣誉)第97-99页
致谢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湖南省东南部山区新农村整体厨房设计
下一篇:景观人类学视角下的鹤山村废弃矿区景观修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