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4页 |
0.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8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8-12页 |
0.2.1 国外基本研究情况 | 第8-10页 |
0.2.2 国内基本研究情况 | 第10-12页 |
0.3 研究方法和学术创新 | 第12-14页 |
1. 合法与非法之间:社会群体性事件观察的另类视角 | 第14-22页 |
1.1 转型期社会群体性事件高发和频发的态势 | 第14-16页 |
1.1.1 社会群体性事件的概念谱系 | 第14-16页 |
1.1.2 社会群体性事件的法律定性——“非法” | 第16页 |
1.2 对群体性事件的“非法性”定性的质疑 | 第16-19页 |
1.3 无犯意的不法:群体性事件中的主体行为透析 | 第19-22页 |
1.3.1 “无犯意”之理由:“有权源”的“不法” | 第19-21页 |
1.3.2 “无犯意”之表现:群体无意识的“不法” | 第21-22页 |
2. 个体与群体行为的交叉感染效应对法律定性的影响及成因探析 | 第22-37页 |
2.1 个体与群体行为的交叉感染效应的客观存在及表现 | 第22-25页 |
2.1.1 从个体到群体:主体行为的顺向感染效应 | 第22-24页 |
2.1.2 从群体到个体:主体行为的逆向感染效应 | 第24-25页 |
2.2 “交叉感染效应”对社会群体行为法律定性造成的影响 | 第25-29页 |
2.2.1 行为定性之困惑 | 第25-26页 |
2.2.2 动机对行为的影响 | 第26-27页 |
2.2.3 行为的理由来源 | 第27-29页 |
2.3 行为的“不法性”认识 | 第29-33页 |
2.3.1 黑格尔“不法”概念之解读 | 第29-30页 |
2.3.2 黑格尔“不法”概念之借用 | 第30-33页 |
2.4 无犯意的不法行为交叉感染效应的成因分析 | 第33-37页 |
2.4.1 客观因素 | 第33-35页 |
2.4.2 主观因素 | 第35-37页 |
3. 引导和矫正社会群体性事件的法治理性及其启示 | 第37-44页 |
3.1. 引导和矫正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具体措施 | 第37-41页 |
3.1.1 对社会群体行为中个别行为的合理甄别和有效规制 | 第37-38页 |
3.1.2 公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的疏通和申诉机制的健全 | 第38-39页 |
3.1.3 非理性心理疏导和公民守法意识的培育 | 第39-41页 |
3.2. 引导和矫正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启示与引申 | 第41-44页 |
3.2.1 从治理到善治的转变 | 第41-42页 |
3.2.2 在合法与非法之间:对个案正义之浅思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