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13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三、技术路线 | 第16页 |
第四节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8-24页 |
第一节 产业重叠形成及影响的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一、产业重叠形成原因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二、产业重叠对经济的影响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第二节 产业同构评价方法的研究综述 | 第20-21页 |
第三节 县域经济与产业协同发展理论的研究综述 | 第21-22页 |
第四节 文献评述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县域产业重叠形成原因及影响 | 第24-33页 |
第一节 县域产业重叠的界定 | 第24页 |
第二节 县域产业重叠形成原因 | 第24-28页 |
一、历史原因 | 第24-25页 |
二、自然资源禀赋差异 | 第25页 |
三、体制性原因 | 第25-26页 |
四、政策性因素 | 第26-27页 |
五、地方性政府竞争 | 第27-28页 |
第三节 产业重叠对县域经济的影响 | 第28-31页 |
一、产业重叠的宏观影响 | 第29-30页 |
二、产业重叠的微观影响 | 第30-31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四章 云南县域产业重叠现状及测度分析 | 第33-49页 |
第一节 云南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 第33-38页 |
一、云南省国民经济发展总述 | 第33页 |
二、云南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第33-35页 |
三、云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 第35-38页 |
第二节 云南县域产业布局现状分析 | 第38-42页 |
一、云南县域产业布局规划 | 第38-41页 |
二、云南县域工业产业发展现状 | 第41-42页 |
第三节 云南省县域产业重叠测度分析 | 第42-48页 |
一、产业重叠测度方法 | 第42-44页 |
二、云南省县域产业重叠测度分析 | 第44-48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构建县域产业重叠化解机制模型 | 第49-60页 |
第一节 系统动力学的概述 | 第49-51页 |
一、系统动力学概述 | 第49页 |
二、建模步骤 | 第49-50页 |
三、Vensim模拟软件 | 第50-51页 |
第二节 产业重叠化解机制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结构 | 第51-58页 |
一、反馈回路结构 | 第51-53页 |
二、模型子系统 | 第53-56页 |
三、模型流图 | 第56-58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六章 实证研究一一以“文砚平”经济圈工业园区产业发展为例 | 第60-77页 |
第一节 文山州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 第60-62页 |
第二节 “文砚平”半小时经济圈工业园区介绍 | 第62-64页 |
第三节 对“文砚平”经济圈工业园区产业重叠化解机制分析 | 第64-75页 |
一、变量方程的确定 | 第64-66页 |
二、模型参数估计 | 第66-67页 |
三、模型有效性检验 | 第67-69页 |
四、模拟仿真分析 | 第69-75页 |
第四节 政策建议 | 第75-76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8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77页 |
第二节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