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网贷市场利率形成中借贷双方行为分析--基于双边随机前沿模型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21-2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23-24页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3页 |
1.4.2 本文的不足 | 第23-24页 |
第2章 P2P网贷市场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4-30页 |
2.1 P2P网络借贷概述 | 第24-26页 |
2.1.1 P2P网络借贷定义 | 第24页 |
2.1.2 P2P网络借贷特点 | 第24-25页 |
2.1.3 P2P网络借贷运营模式 | 第25-26页 |
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6-27页 |
2.3 信息不对称下的P2P网络借贷市场 | 第27-29页 |
2.3.1 P2P网络借贷市场中信息不对称原因 | 第27页 |
2.3.2 P2P网络借贷市场中的逆向选择问题 | 第27-28页 |
2.3.3 P2P网络借贷市场中的道德风险问题 | 第28-29页 |
2.4 中国P2P网贷市场利率形成机制 | 第29-30页 |
第3章 中国P2P网贷市场发展现状 | 第30-39页 |
3.1 中国P2P网贷行业规模 | 第30-32页 |
3.1.1 平台数量不断增加 | 第30-31页 |
3.1.2 网贷成交量增长回归理性 | 第31页 |
3.1.3 问题平台数量开始下降 | 第31-32页 |
3.2 中国P2P网贷行业结构 | 第32-35页 |
3.2.1 按照平台背景分类 | 第32-33页 |
3.2.2 从投资者和借款者角度分类 | 第33-35页 |
3.3 中国P2P网贷行业收益率 | 第35-36页 |
3.4 中国P2P网贷行业特征 | 第36-39页 |
3.4.1 P2P网贷平台借贷资金实现托管 | 第36-37页 |
3.4.2 监管路径逐渐清晰 | 第37-38页 |
3.4.3 平台业务类型差异化 | 第38页 |
3.4.4 大数据赋能网贷风控 | 第38-39页 |
第4章 P2P网贷市场利率主导权偏离程度实证分析 | 第39-52页 |
4.1 研究设计 | 第39-44页 |
4.1.1 双边随机前沿模型 | 第39-42页 |
4.1.2 极大似然估计法 | 第42-44页 |
4.2 数据来源、样本和变量选取 | 第44-45页 |
4.2.1 数据来源及样本描述 | 第44页 |
4.2.2 变量选取 | 第44-45页 |
4.3 变量描述性统计 | 第45-46页 |
4.4 实证结果 | 第46-51页 |
4.4.1 模型估计 | 第46-48页 |
4.4.2 方差分解 | 第48-49页 |
4.4.3 借贷双方剩余的估计 | 第49-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P2P网贷市场利率主导权力影响因素 | 第52-56页 |
5.1 借款人所在地区对利率主导权力影响分析 | 第52页 |
5.2 借款人教育水平对利率主导权力影响分析 | 第52-53页 |
5.3 借款人年龄对利率主导权力影响分析 | 第53页 |
5.4 借款人婚姻状况对利率主导权力影响分析 | 第53-54页 |
5.5 借款人收入状况对利率主导权力影响分析 | 第54页 |
5.6 借款人信用等级对利率主导权力影响分析 | 第54-5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6章 主要结论及建议 | 第56-6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6-57页 |
6.2 完善我国P2P网贷市场的基本思路 | 第57-61页 |
6.2.1 从借款者出发 | 第58页 |
6.2.2 从网贷平台出发 | 第58-59页 |
6.2.3 从监管当局出发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8-6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