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教学法与教学组织论文

小学融合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部分 绪论第12-15页
    1 问题的提出第12-13页
    2 相关概念界定第13-14页
        2.1 融合课堂第13页
        2.2 课堂师生互动第13-14页
    3 研究意义第14-15页
        3.1 理论意义第14页
        3.2 实践意义第14-15页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第15-25页
    1 师生互动的研究现状第15-21页
        1.1 师生互动的理论基础第15-16页
        1.2 师生互动的研究内容第16-18页
        1.3 师生互动的评估方法第18-19页
        1.4 师生互动的影响因素第19-21页
    2 融合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第21-25页
        2.1 融合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视角第21-22页
        2.2 融合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对象第22-23页
        2.3 融合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结果第23-25页
第三部分 研究设计第25-34页
    1 研究目的第25页
    2 研究内容第25-26页
    3 研究对象第26-29页
        3.1 班级基本情况第26-27页
        3.2 教师基本情况第27-28页
        3.3 学生基本情况第28-29页
    4 研究方法第29-32页
        4.1 研究工具第29-30页
        4.2 研究程序第30-31页
        4.3 研究资料分析第31-32页
    5 研究的信效度第32-34页
        5.1 录像分析的信效度第32-33页
        5.2 访谈分析的信效度第33-34页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第34-54页
    1 融合课堂师生互动的现状第34-44页
        1.1 融合课堂师生互动的频次第34-35页
        1.2 融合课堂各环节师生互动的频次第35-36页
        1.3 融合课堂师生互动的发起者第36-37页
        1.4 融合课堂师生言语互动行为第37-43页
        1.5 融合课堂师生互动的内容第43-44页
    2 融合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因素第44-54页
        2.1 随班就读学生特征的影响第44-48页
        2.2 融合课堂教师特征的影响第48-51页
        2.3 融合课堂其他因素的影响第51-54页
第五部分 分析与讨论第54-63页
    1 融合课堂师生互动的现状特点第54-56页
        1.1 教师主导融合课堂的师生互动第54页
        1.2 教师与随班就读学生互动较多第54页
        1.3 融合课堂各环节的互动不均衡第54-55页
        1.4 融合课堂师生言语互动行为具有差异性第55-56页
        1.5 融合课堂师生以学业互动为主第56页
    2 教师与随班就读学生互动现存的问题第56-58页
        2.1 随班就读学生互动参与不积极第56-57页
        2.2 随班就读学生的负向互动模式第57页
        2.3 随班就读教师提问的两难抉择第57-58页
    3 影响融合课堂师生互动的因素第58-63页
        3.1 学生年级越高互动次数越少第58-59页
        3.2 学生自身障碍的影响互动次数第59页
        3.3 学业不良、问题行为会减少互动第59-60页
        3.4 教师对随班就读态度、期望影响互动内容第60页
        3.5 特殊教育专业背景提升互动质量第60-61页
        3.6 学生性别、教师背景因素没有显著影响第61页
        3.7 座位、班额、科目影响学生参与互动第61-63页
第六部分 结论与建议第63-66页
    1 结论第63页
    2 建议第63-65页
        2.1 加强对随班就读教师的支持第63-64页
        2.2 加强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支持第64页
        2.3 构建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第64-65页
    3 反思与展望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5页
附录第75-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上海市《特殊儿童感知能力评估量表》的修订及简化版编制
下一篇:轻度智力障碍学生两步骤比较应用题解题过程分析及干预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