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2.1 生态道德 | 第12-13页 |
1.2.2 生态道德教育 | 第13页 |
1.3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4.1 逻辑结构 | 第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3 创新性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台湾生态道德教育的历史沿革与新近发展 | 第19-24页 |
2.1 台湾生态道德教育概况 | 第19-20页 |
2.2 台湾生态道德教育的历史沿革 | 第20-22页 |
2.2.1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生态道德教育的萌芽 | 第20-21页 |
2.2.2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生态道德教育制度化的开端 | 第21页 |
2.2.3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与推广 | 第21-22页 |
2.3 台湾生态道德教育的新近发展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台湾生态道德教育的理念意蕴 | 第24-32页 |
3.1 台湾生态道德教育的基本理念 | 第24-25页 |
3.1.1 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善”的价值理念 | 第24页 |
3.1.2 知、情、意、行的相互统一 | 第24-25页 |
3.1.3 人与自我、社会、自然的协同发展 | 第25页 |
3.2 台湾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设置 | 第25-27页 |
3.2.1 以欧美生态道德教育理论为架构 | 第26页 |
3.2.2 热爱校园乡土环境的观念行为培养 | 第26-27页 |
3.2.3 “情不容己”的责任意识培育 | 第27页 |
3.3 台湾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形式 | 第27-32页 |
3.3.1 运用资讯科技及网络媒体 | 第28-29页 |
3.3.2 开展“绿色学校”教育活动 | 第29页 |
3.3.3 进行户外参观及活动体验 | 第29-32页 |
第四章 台湾生态道德教育的特点 | 第32-40页 |
4.1 “修身与体验结合”贯穿始终的教学方式 | 第32-34页 |
4.1.1 以价值澄清法调整学生环境价值观 | 第32-33页 |
4.1.2 以模拟法促进学生体会议题真义 | 第33页 |
4.1.3 以户外教学法提升学生环境敏感度 | 第33-34页 |
4.2 “生活体验”为中心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 | 第34-35页 |
4.2.1 “与自然互动”的认知思考与价值态度培养 | 第34页 |
4.2.2 “生活化”的生态管理与可持续态度培养 | 第34-35页 |
4.2.3 “家庭——学校——社会”的利环境态度与行为培养 | 第35页 |
4.3 “乡土资源”为载体的多渠道社会教育 | 第35-37页 |
4.3.1 注重自然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的开发利用 | 第35-36页 |
4.3.2 重视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的凝聚作用 | 第36-37页 |
4.3.3 强调发挥社区组织的营造作用 | 第37页 |
4.4 “永续发展”为目标的保障机制建设 | 第37-40页 |
4.4.1 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 | 第38页 |
4.4.2 全面综合型的人才队伍 | 第38-39页 |
4.4.3 多渠道的教育资金来源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完善大陆生态道德教育的思考和探索 | 第40-48页 |
5.1 依托生态道德教育课程塑造生态人格 | 第40-42页 |
5.1.1 将生态道德教育融入课程改革 | 第40-41页 |
5.1.2 确立“知行合一”的生态道德教育目标 | 第41页 |
5.1.3 实现学科融合和课程内容设计 | 第41-42页 |
5.2 采取多种教育形式促进“知行合一” | 第42-44页 |
5.2.1 发挥家庭生态价值观熏陶作用 | 第42页 |
5.2.2 采用多样教学方式渗透生态价值观 | 第42-43页 |
5.2.3 培养自我教育能力践行生态价值观 | 第43-44页 |
5.3 提升资源利用效度营造良好生态体验 | 第44-45页 |
5.3.1 开发利用各类社会自然资源 | 第44页 |
5.3.2 增强民间环保组织的参与能力 | 第44-45页 |
5.3.3 积极营造环保社区与生态小区 | 第45页 |
5.4 健全保障机制促进生态道德教育成效 | 第45-48页 |
5.4.1 完善法律法规和健全体制 | 第45-46页 |
5.4.2 培养生态道德教育研究的专业人才 | 第46-47页 |
5.4.3 拓宽生态道德教育资金来源渠道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一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 第54-55页 |
附录二 台湾“环境伦理与永续发展”课程大纲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