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9页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及简要评述 | 第10-15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0-12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 第12-15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路线与结构 | 第15-16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二)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三) 文章结构 | 第15-16页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9页 |
(一) 转型与转型期 | 第16-17页 |
(二) 乡镇 | 第17页 |
(三) 治理与乡镇治理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乡镇治理的历史沿革与机构设置概况 | 第19-30页 |
第一节 建国后乡镇治理的几个阶段 | 第19-22页 |
(一) 代理型治理(1949年—1958年) | 第19-20页 |
(二) 人民公社化时期的全能型治理(1958年——1982年) | 第20-21页 |
(三) “牟利性”治理阶段(1982年-1998年) | 第21页 |
(四) 依附型治理阶段(1998年——至今) | 第21-22页 |
第二节 乡镇机构的设置概况 | 第22-30页 |
(一) S镇的基本概况 | 第22-25页 |
(二) 乡镇党委 | 第25-26页 |
(三) 乡镇政府 | 第26-27页 |
(四) 乡镇人大 | 第27-30页 |
第三章 乡镇治理的基本运作逻辑与实践审视 | 第30-73页 |
第一节 S镇政权的运作逻辑 | 第30-56页 |
(一) 分片包干:制度化的责任漏斗 | 第30-41页 |
(二) 领导小组:责任制的落实 | 第41-46页 |
(三) 制造竞争:激发乡镇干部积极性 | 第46-51页 |
(四) 控制资源:调动村级的参与积极性 | 第51-56页 |
第二节 转型中乡镇治理面临的困境 | 第56-67页 |
(一) 权力的集中性与非完整性 | 第57-59页 |
(二) 财政的刚性瓶颈 | 第59-64页 |
(三) 村级政权被准“行政化” | 第64-65页 |
(四) 乡镇政权的公信力式微 | 第65-67页 |
第三节 转型中乡镇治理困境的成因 | 第67-73页 |
(一) 乡镇财政体制不完善 | 第67-68页 |
(二) 乡镇政权的失衡性 | 第68-70页 |
(三) 村委会的角色错位 | 第70-71页 |
(四) 地方政府间博弈 | 第71-73页 |
第四章 转型期乡镇治理的路径选择 | 第73-81页 |
第一节 健全乡镇的财政管理体制 | 第73-74页 |
(一) 尽快完善县乡财政关系 | 第73页 |
(二) 规范乡镇的财政支出 | 第73-74页 |
(三) 健全化解乡镇债务的长效机制 | 第74页 |
第二节 理顺乡镇政权的关系 | 第74-76页 |
(一) 夯实乡镇政权的“基层化”水平 | 第74-75页 |
(二) 理顺乡镇政府的事权关系 | 第75页 |
(三) 切实转变职能 | 第75-76页 |
(四) 强化乡镇的服务职能 | 第76页 |
第三节 积极稳妥的推进乡镇机构改革 | 第76-78页 |
(一) 科学配置机构编制 | 第76-77页 |
(二) 深化事业站所改革 | 第77页 |
(三) 稳妥推进人员分流安置 | 第77-78页 |
第四节 构建参与式乡镇治理方式 | 第78-81页 |
(一) 转变乡镇党委的领导方式 | 第78页 |
(二) 充分发挥乡镇人大的作用 | 第78页 |
(三) 健全乡镇议事协商机制 | 第78-79页 |
(四) 完善乡镇政务公开机制 | 第79页 |
(五) 完善乡镇政府的绩效评估机制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后记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