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 1.2 车桥耦合振动研究的历史发展 | 第11-14页 |
| 1.2.1 国外早期的研究工作 | 第11-12页 |
| 1.2.2 国外现在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3 车桥耦合动力分析的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 1.4 本论文研究的基本内容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轮轨相互作用分析 | 第18-32页 |
| 2.1 影响车辆动力性能的车轮参数 | 第18-21页 |
| 2.2 轮轨接触状态分析 | 第21-22页 |
| 2.3 轮轨接触几何参数 | 第22-23页 |
| 2.4 轮轨接触几何参数的计算 | 第23-24页 |
| 2.5 轮轨滚动接触理论 | 第24-26页 |
| 2.5.1 轮轨蠕滑现象 | 第24页 |
| 2.5.2 Hertz 接触理论 | 第24-26页 |
| 2.6 轮轨间相互作用力计算 | 第26-31页 |
| 2.6.1 垂向作用力计算 | 第26-28页 |
| 2.6.2 轮轨切向蠕滑力计算 | 第28-31页 |
| 2.7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列车—桥梁振动系统激励 | 第32-38页 |
| 3.1 轨道不平顺的定义和形成 | 第32页 |
| 3.2 轨道不平顺形式 | 第32-34页 |
| 3.3 轨道不平顺特性 | 第34-36页 |
| 3.4 轨道不平顺的数值模拟 | 第36页 |
| 3.5 车辆蛇形运动 | 第36-37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车桥系统动力相互作用模型 | 第38-59页 |
| 4.1 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38-47页 |
| 4.1.1 客车车体构造分析 | 第38页 |
| 4.1.2 车辆模型化的基本假定 | 第38-39页 |
| 4.1.3 车辆模型自由度选择 | 第39-41页 |
| 4.1.4 车辆系统空间运动方程 | 第41-47页 |
| 4.2 桥梁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47-57页 |
| 4.2.1 桥梁建模分析方法 | 第47页 |
| 4.2.2 桥梁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7-53页 |
| 4.2.3 车桥系统耦合关系的建立 | 第53-55页 |
| 4.2.4 车桥振动方程的求解 | 第55-57页 |
| 4.3 车桥系统的动力仿真 | 第57-58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五章 移动荷载列模型作用下简支梁桥的动力响应分析 | 第59-73页 |
| 5.1 列车类型 | 第59-60页 |
| 5.2 桥梁基本参数 | 第60-61页 |
| 5.3 基于 ANSYS 的移动荷载动力分析 | 第61-62页 |
| 5.4 轴重对桥梁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62-64页 |
| 5.5 动力系数 | 第64-65页 |
| 5.6 不同运行速度下桥梁的动力反应分析 | 第65-72页 |
| 5.7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第六章 高速铁路简支梁桥的车桥系统动力分析 | 第73-95页 |
| 6.1 简支梁自振特性分析 | 第73-76页 |
| 6.2 车桥耦合模型的车辆参数 | 第76-77页 |
| 6.3 APDL 在车桥耦合动力分析中的应用 | 第77-78页 |
| 6.4 车桥耦合振动分析程序 | 第78-80页 |
| 6.5 不同行车速度对车桥空间振动的影响 | 第80-85页 |
| 6.6 不同阻尼比时的动力响应 | 第85-88页 |
| 6.7 桥梁刚度的影响 | 第88-94页 |
| 6.8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7页 |
| 7.1 结论 | 第95-96页 |
| 7.2 展望 | 第96-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7-100页 |
| 致谢 | 第100-101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