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炮制、制剂论文--剂型论文

五参二连颗粒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

中文摘要第10-12页
英文摘要第12-15页
符号说明第16-17页
前言第17-22页
第一部分 五参二连颗粒的提取工艺及粉碎工艺研究第22-37页
    1 材料与仪器第22-23页
        1.1 材料第22页
        1.2 仪器第22-23页
    2 方法与结果第23-35页
        2.1 太子参等十三味药材吸水率的考察第23-24页
        2.2 水提取工艺参数优选正交试验第24-30页
            2.2.1 评价指标第24页
            2.2.2 样品的制备第24页
            2.2.3 浸膏得率的测定第24-25页
            2.2.4 水提液中丹酚酸B和哈巴俄苷含量的同时测定第25-28页
                2.2.4.1 色谱条件第25页
                2.2.4.2 溶液配制第25-27页
                2.2.4.3 线性关系考察第27页
                2.2.4.4 供试品溶液测定第27-28页
            2.2.5 水提取工艺正交试验第28-29页
            2.2.6 水提工艺验证试验第29-30页
        2.3 除杂工艺研究第30-31页
        2.4 三七和琥珀粉碎工艺研究第31-35页
            2.4.1 三七粉样品的制备第31页
            2.4.2 不同粉碎度对三七总皂苷溶出度的影响第31-35页
                2.4.2.1 色谱条件第31-32页
                2.4.2.2 溶液配制第32-33页
                2.4.2.3 线性关系考察第33页
                2.4.2.4 不同粉碎度下样品中三七总皂苷的含量第33-34页
                2.4.2.5 药材粉碎的出粉率试验第34-35页
    3 讨论第35-37页
第二部分 五参二连颗粒的制剂工艺研究第37-47页
    1 材料与仪器第37页
        1.1 材料第37页
        1.2 仪器第37页
    2 方法与结果第37-45页
        2.1 制剂处方研究第37-40页
            2.1.1 水提液的浓缩第37-38页
            2.1.2 辅料种类和用量第38页
            2.1.3 处方筛选正交试验第38-40页
            2.1.4 处方筛选验证试验第40页
        2.2 成型工艺研究第40-41页
            2.2.1 制颗粒第40页
            2.2.2 干燥与整粒第40-41页
        2.3 物理性质研究第41-43页
            2.3.1 颗粒临界相对湿度(CRH)的测定第41-42页
            2.3.2 颗粒流动性考察第42-43页
            2.3.3 颗粒堆密度考察第43页
        2.4 包装材料的选择第43页
        2.5 日服剂量确定第43-44页
        2.6 制备工艺及流程图第44-45页
            2.6.1 制备工艺第44页
            2.6.2 工艺流程图第44-45页
        2.7 中试研究第45页
    3 讨论第45-47页
第三部分 五参二连颗粒质量标准研究第47-73页
    1 材料与仪器第47-48页
        1.1 材料第47页
        1.2 仪器第47-48页
    2 方法与结果第48-71页
        2.1 五参二连颗粒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及多成分定量分析第48-56页
            2.1.1 色谱条件第48页
            2.1.2 溶液配制第48-50页
            2.1.3 线性试验、检测限和定量限第50-51页
            2.1.4 系统适用性试验第51页
            2.1.5 精密度试验第51-52页
            2.1.6 重现性及稳定性实验第52-53页
            2.1.7 加样回收率试验第53-54页
            2.1.8 指纹图谱测定第54-56页
            2.1.9 样品测定第56页
        2.2 五参二连颗粒薄层(TLC)鉴别第56-59页
            2.2.1 三七的鉴别第56-57页
            2.2.2 玄参的鉴别第57-58页
            2.2.3 黄连的鉴别第58-59页
            2.2.4 甘草的鉴别第59页
        2.3 五参二连颗粒成品的质量检查第59-61页
            2.3.1 重金属和砷盐第59-60页
            2.3.2 粒度第60页
            2.3.3 水分第60页
            2.3.4 溶化性第60页
            2.3.5 装量差异第60页
            2.3.6 微生物限度第60-61页
        2.4 五参二连颗粒质量标准第61-64页
        2.5 五参二连颗粒稳定性研究第64-71页
            2.5.1 强光照试验第64页
            2.5.2 高温试验第64页
            2.5.3 加速试验第64-67页
            2.5.4 长期试验第67-71页
    3 讨论第71-73页
结论与展望第73-75页
    1 主要结论第74页
    2 研究创新点第74页
    3 展望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8页
致谢第78-7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9-80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A-4的结构修饰、抗肿瘤活性及丹参酮类化合物抗炎活性研究
下一篇:兰州市城区3-6岁儿童膳食平衡指数的建立和应用